第618章 请调皮岛兵马来援
崇祯以策测试大臣,其实就是想看看朝中有多少大臣愿意和建奴议和的。
与此同时,杨嗣昌已经在秘密启动议和行动,3月,辽东巡抚方一藻派瞽者周元忠出使沈阳,试探口风,皇太极对其相当礼遇, 并表示:“如有确议,则撤兵东归”。杨嗣昌接到方一藻的报告后,立刻建议崇祯允许方一藻及总监太监高起潜便宜从事,得到崇祯帝默许。
原历史上的皇太极,应该从头到尾也没想过入关,多次想和明朝议和,后来还是投降的洪承畴极力劝说接班人多尔衮,这才让清兵入关。
这次的皇太极比历史上更惨。
他在旅顺一带被丁毅连连重挫, 在盛京中声望日弱,加上天灾失收,满清境内是一踏糊涂,百姓民不聊生,饭都吃不起,突然收到明朝议和的消息,自然是大喜。
而且他也知道,只要自己同意议和,以崇祯的德性,剿灭了农民军后,肯定要拿祖大寿和丁毅这种军方巨头开刀。
他当然乐意看到明人自相残杀,所以皇太极很积极,并和历史上一样,写了信给高起潜。
周元忠回到宁远, 带回皇太极致高起潜的书信,信中称:“仍言讲款,若不许,夏秋必有举动。”
这是皇太极第一次被崇祯忽悠,当时他应该挺期盼的,所以告诉崇祯,你要讲信用啊,你要不讲用,我夏秋一定要派兵打你,我皇太极说话算话的。
皇太极最讨厌丁毅,因为这人无耻下作,没有武德。
但是他觉的崇祯是一国之君,应该很讲信用吧。
见到信后,杨嗣昌极力劝说崇祯帝把握时机与清和谈,但崇祯不敢自己开口,怕被记入史书说自己要议和的,只命方一藻、高起潜“细酌”,实是希望有人替自己出声,背黑锅。
杨嗣昌不依不挠,继续上疏批评言官不顾朝廷处境,只会空言误国,请求“圣鉴允行”,即明确批准方一藻与高起潜议和。此时杨嗣昌主导议和已经公开化,引起朝臣激烈非议,掀起弹劾杨嗣昌运动, 其中攻讦最力的是少詹事黄道周,他们表面上反对杨嗣昌“夺情入阁”,实际上反对他主导的对清和议。
崇祯于当年7月5日召集群臣于平台,让杨嗣昌与黄道周在御前辩论,最后崇祯帝袒护杨嗣昌,贬斥黄道周等弹劾杨嗣昌的官员,但崇祯也怕众人耻笑自己与建奴议和,同样没敢批准方一藻、高起潜与满清的和议,于是这件事遂不了了之。
皇太极那边本来就缺粮,然后又被明人晃点了一下,说好的议和呢?
尼娘的,崇祯你和丁毅一个德性?皇太极收到消息的时候,肯定是这么大骂的。
皇太极勃然大怒,于是就比历史上提前一个月发动了再次入关。
清兵入关后,崇祯再次宣召各路总兵入卫京师,但某些人即要当表子又要立牌坊的事,其实已经天下皆知。
你想和又不敢亲自说,你当大伙都是白痴吗?
这与李自成兵临城下时他想退向南京,又不好意思自己开口,结果活活吊死是一个德性。
满朝文武都知道崇祯想议和,文臣们都是怒骂高起潜杨嗣昌他们,其实大伙也知道在骂谁。
武将们就不说了,你都要议和了,还打个屁啊?
各部总兵都以各种借口,或停驻不前,或缓慢行动,像刘泽清,倪宠等将从接到命令到最后打完了,都没赶到该到的位置。
8月12日,卢象升到达京城,召对于武英殿。
崇祯问卢象升,建奴入关,你有什么对策吗?
卢象升知道朝廷之前想议和,立马道:“臣主张开战。”
这话就说的很明显,当时就顶的崇祯满脸通红。
想必崇祯也希望卢象升说一句:“臣主张议和”。
崇祯沉默了很久,还是不甘心,只能道:“招抚只是朝臣的意思,希望你出去和杨嗣昌,高起潜再商量商量。”
卢象升拜过皇帝后,转身出去,寻杨嗣昌和高起潜。
三人一见面,先面面相觑,相互看了几眼。
杨嗣昌先问他和皇帝见面说了些什么。
卢象升当然实话实说,圣上问我策略,我说要战。
杨嗣昌也是脸色通红,想了想后,便道:“你有什么想法,可不能浪战。”
卢象升道:“建奴并不可怕,和建奴打只要咱们做好防守就行,如果我们坚壁清野,守好各城,建奴自然不敢深入,不攻自退,我一是担心他们逼近皇陵动摇我们民心,二是担心他们兵逼京城(影响圣上的心情),三是担心他们断我们的粮道,我想集中咱们的兵马准备好,若有机会,看建奴分兵四掠时,寻机破之。”
卢象升打仗当然很有水平,也知道清兵远道而来就是为了抢一把就走。
所以他的意思是守好各地,坚壁清野,清兵定然会分兵四处掠夺,到时以众击寡,集中兵马一路路的击破清兵。
高起潜这人被清兵打怕了,一听说还要和清兵野战,当然不停的摇头,咱们守好各城就好,为何要与清兵野战?
杨嗣昌自然也是处处为难,但他表面上不会这么说,还装好心问,可有需要我们帮忙的地方?
卢象升想了想,道:“皮岛丁毅部,能征善战,多次打败建奴,请调皮岛兵马来援。”
又道:“青州总兵王卫忠部,精锐敢战。”能不能也召来。
杨嗣昌满口答应,还说圣上另调了关宁军过来,也归你指挥。
卢象升当时还挺高兴的,没想到杨嗣昌答应的这么爽快。
他出京回到营中后,左等右等,没等到这些兵马的反应。
反而有京城有消息传来,8月14日,皇太极兵发山海关,牵制辽西,朝廷要旅顺兵马攻盖州,从辽东牵制皇太极。
又道,山东有藩王,要调青州兵马护卫济南。
而杨嗣昌答应的关宁军,磨磨蹭蹭,走走停停。
卢象升以节制天下兵马的名义,派人前去斥令各部加快速度,结果各部纷纷向他要粮。
这下卢象升明白了,杨嗣昌根本处处掣肘,故意和自己对着干。
8月中旬,崇祯给卢象升犒赏银一万,由杨嗣昌代为送行。
9月卢象升带兵到昌平,又让太监送来内帑三万两,御马一百匹,太仆寺马一千匹。
此时,进京来援的关宁军到了,当然,老规矩,祖大寿没有亲自来,派了祖宽带了兵马过来,另有蓟镇总兵陈国威部,密云总兵唐通部,前屯卫总兵王廷臣部,玉田总兵曹变蛟部,山海关总兵马科部,约计四万大军。
各部到了之后,都吵着要粮,要饷。
杨嗣昌很快从京师和各地为各部调来粮食,但卢象升发现,他的部得到的粮食最少,杨嗣昌还安慰卢象升,他们算客军,你当年囤田这么好,圣上令各地总兵都学你,你应该不缺粮吧。
10月,清兵一路兵马经过高阳。
本来这次入关前,皇太极已经和诸将说过,不攻坚城,掠夺村落和小堡,抢钱抢粮抢人口。
但不知是谁告诉清兵,孙承宗在高阳。
孙承宗可是清兵的老苦主啊,当年在辽东大伙都是交过手的。
多尔衮大喜,当即下令兵马围攻高阳。
孙承宗这时已经76岁高龄,当即下令全家男子俱上城墙,带领城中青壮两千多人死守。
但多尔衮急于破城,下令两天内不破城,斩前锋先军。
清兵前锋奋不顾身,于次日上午便破攻高阳,活捉了孙承宗。
多尔衮知道捉了孙承宗,自然大喜,亲自来劝降,被孙承宗拒绝。
多尔衮恼羞成怒,下令把他绑在马后,活活拖死,然后将孙承宗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全部斩杀殆尽,孙家共有一百多人遇难,血流成河。
崇祯十一年清兵入关,大明朝京畿附近再次引起天下注目。
------------
外面天翻地覆,皮岛的丁毅在崇祯十一年还算比较安定。
去年从大员回来后,他基本就是旅顺,皮岛,登州三地来回跑跑,偶而会去济州看看,全力囤田,练兵,养马。
济州岛一年新囤五万亩红薯和土豆,配上粮米,麦豆,极大缓解了他的用粮。
虽然这时的红薯还达不到后世几千斤的产量,但最少五六百斤还是有的,而且产量比较稳定,且不怕严寒天气,对种植环境要求也低,种植简单,很多山地稍微平整之下后,也一样能种,加上需要用到的劳力也少,皮岛旅顺也扩大了种植规模。
到崇祯十一年(1638)八月时,丁毅登州,皮岛旅顺加济州三地红薯和土豆玉米等面积已经超过十万亩。
他的人口为旅顺五十万左右,济州十一万,登州要养的大概在七万左右,共有六十八万人要他养。
现在在用粮这块,他基本已经没什么问题,每年还能卖掉一些多余的粮,用来缓解他在大员的投入。
现在三地的囤田是,登州三十二万亩,皮岛旅顺金复州长生岛等加起来六十二万亩(这边已经没地了,已经是极限。)济州是四十二万亩(济州的极限是五十万亩左右,估计明年这个时候也就到顶了。)总计一百三十六万亩。
登州也差不多,因为其余的田都是有主的,没主的,能囤的,已经被丁毅囤光了。
他最终的田,可能就在140万亩左右,另有登州可收税田一百六十二万亩。
这样近三百万亩田养六十八万人是完全没压力。
加上他现在有十万红薯和土豆,后勤司估计今年秋收后,因为济州种粮产量较高,今年税收可达新高。
去年三地收粮是:登州税粮五十二万石。(登州田最多,粮最少,主要是税低,有一百多万亩不是丁毅的田。)济州税粮九十三万石(包括朝鲜给的二十万在内),皮岛旅顺四十万石,三地加起来比前年略少,少是因为这两年天气越来越冷,尤其皮岛旅顺这边特别冷,夏麦过冬困难,到夏季产量都会大减,现在丁毅全靠红薯和土豆玉米来支撑产量。
这样去年丁毅拿到手上是近两百万石粮,今天估计也在这个数上,有可能会更多。
这已经是非常可怕的数字,万历年间,明朝宗室的俸禄是八百万石,史书上说“二省(山西和河南)之粮,犹不足供宗室禄米之半。”
也就是说,当时山西和河南两省的粮食产量,还不到四百万石。
当然了,这里面也有一个原因,各省不用交税的太多,各种勋贵书生富人们的粮基本不用交税,也不在统计里,交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所以才说两省之粮不足宗室一半。
此时大明朝其他地方,大部份亩产两石,或一石五,甚至还有一石以下的。
丁毅种的好,因为他认真的在做这件事,这是他席卷天下的根基,另外他手下人也都在认真的做这件事,因为大伙都要跟着丁大人活下去。
三是丁毅对种田能手极为看重,专门搜寻这种人才为自己种田,学校还专业培训相关的人才,想着各种办法提高产量,或者说是保证产量。
这时代影响田地最大的是天灾,然后是杂草,土地肥力以及种田的专注。
普通老百姓那会关注这些,只有丁毅在拼命解决各种问题,想方设法,保证产量。
以他现在的粮食结构,肉类和鱼类的提供,他治下全部68万人口大概消耗掉的粮食在130万石左右。
这意味着他全年有机会余下七十万石。
另外军官等田多的,他们吃不完的话,最后都还会卖给丁毅。
比如他们的军官,工匠等技师,每人都有上百甚至几百亩,收获的粮食,除了给佃户的,自己吃的,根本用不完,大部份最后还是会低价卖给丁毅。
丁毅估计自己今年最终会余下100万石左右。(松江徐家的不计)
如果能全部卖掉,以今年的粮价,最少能得到一百八十万到两百万两。
其中会有一半用来支持大员的建设。
这意味着,只要粮种的好,还是能赚钱的。
特别在明末这个特别缺粮的时代。
现在还没到秋收,丁毅这些天,每天在和阮文龙算着年底可以得到多少粮,卖多少银子,想想都开心。
以前是缺粮缺钱,现在都能卖粮换钱了。
这比海上跑着做生意还赚啊。
但现在他手上只有六十多万人,敢说能种的田能卖粮,要是有七百万人口,可不敢说。
比如登州莱州都算在他的控制之内。
仅登州另有三十多万百姓,也有上百万田。
无论丁毅的人怎么去宣传,他们种田的效率产量,远远不如丁毅。
这种事,必须要在强权制度下,压迫着完成才最好。
就在丁毅天天在皮岛想着数钱数到手抽筋时。
9月底,朝廷下令,让皮岛兵马进攻盖州,牵制建奴。
(https://www.misongxs.com/xs/9410/707635616.html)
1秒记住米松小说网:www.misong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iso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