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松小说网 > 巍巍大唐:开国 > 第十五章 江淮争雄(1)——江淮三巨头

第十五章 江淮争雄(1)——江淮三巨头


  翦平北方割据政权之后,李唐王朝的统一战争,逐渐接近尾声。剩余一些零零散散的割据政权,对唐王朝已经构不成大的威胁。直到此时,北方基本没有什么武装集团,能够阻挠李唐一统天下的大业。

在北方群雄相继覆灭,大唐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之主后,接下来,气势如虹的李唐王朝,便要实施一统天下的最后一步:平定南方。唐朝统一北方,入主中原后,原本群雄割据的天下大势,骤然发生巨变,形成了李唐与江南群雄南北对峙的局面,隋末唐初的格局,仿佛又回到了南北朝时期。历史,终究还要再来一次南北统一。

不过,唐朝若要扫平南方,就必须要直面南方地区的各个割据势力。那么,当唐王朝与北方强敌鏖战正酣,打得不可开交之时,与北方仅有一江之隔的江南地区,又是怎样的一副情形呢?唐朝发兵南下,又会碰到哪些难缠的劲敌呢?面对雄踞一方的江南群雄,唐高祖李渊又是如何巧妙布局,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逐个对其进行分化瓦解呢?

平定河北叛乱,消灭刘黑闼、徐圆朗、高开道等北方强敌后,广袤的北方地区,基本被纳入了李唐王朝的版图之中。伴随着北方割据政权一个又一个地被兼并,唐王朝一统天下道路上所面临的敌人,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因此,这个时候,唐朝逐渐转变进攻方向,将矛头对准了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淮群雄。

很明显,唐朝的目的,要对江南群雄动手了,完成统一战争的最后一步——平定南方。既然决定平定南方,实现南北一统,首先,就要了解李唐在南方所要直面的敌对势力,也就是唐朝平定南方的对手。

唐朝若要实现南北一统,尤以江淮地区为主。众所周知,唐朝建立之初,北方有著名的“三巨头”,他们分别是唐高祖李渊、郑帝王世充、夏王窦建德,形成唐、郑、夏三足鼎立之势。同样,与此同时,长江中上游的江淮地区,也曾经诞生了“三巨头”: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这三大巨头,势均力敌,为了争夺江淮之主的霸权,常年互相厮杀,打得不可开交。

所以,唐王朝对江淮用兵,主要面临的就是这三股敌人。在这江淮三巨头中,杜伏威是最先发展起来的,而李子通、沈法兴则是后来居上,实力足以和杜伏威匹敌。不过,江淮地区的割据群雄,还是以杜伏威最为突出。

隋末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以三支农民起义军格外引人注目。一支是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一支是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另外一支,则是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由此可见,杜伏威的军事实力,在隋末唐初的割据群雄中,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那么,杜伏威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氏,关于此人的早年经历,史书中的记载,还颇有些趣味性的传奇色彩:

少落拓,不治产业,家贫无以自给,每穿窬为盗。与辅公祏为刎颈之交。公祏姑家以牧羊为业,公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郡县捕之急,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时年十六。  (《旧唐书·杜伏威传》)

这段记载是说,杜伏威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生活无法自给。好在,杜伏威有一个好朋友,名叫辅公祏,二人堪称刎颈之交。辅公祏的姑姑家,以牧羊为生。于是,辅公祏监守自盗,经常偷姑姑家的羊,救济杜伏威。

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辅公祏的姑姑,发现二人的盗窃行径之后,当即向官府举报,当地衙门闻讯,立刻前来拘捕这两个偷羊贼。为了躲避搜捕,杜伏威与辅公祏,急忙事先逃离。走投无路之下,二人只好落草为寇。当时,两人也都只有十六岁而已。

从古至今,任何一个行业,要想成为业内的龙头老大,都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即使是当土匪也不例外。恰恰,杜伏威就是这样一个人。落草为寇之后,每次出去拦路抢劫的时候,杜伏威向来是“出则居前,入则殿后”,很快就赢得了部下的一致拥戴,被推举为首领,成为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土匪头子。

当然,杜伏威的崛起,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杜伏威、辅公祏落草之时,各地已是狼烟四起,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特别是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致使隋炀帝二征高句丽的军事宏图,功败垂成。随后,隋末的农民起义战争,正式拉开帷幕,这也给了杜伏威坐大的机会。

起初,杜伏威的实力,还是比较弱小的,仅凭他自己手上的千把来人,是很难成就大事的,只有先依附他人。于是,大业九年(613年)十二月,杜伏威率众入长白山,投靠当地的一名起义军首领左君行,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序列。

万万没想到,这个左君行,非常瞧不起杜伏威,对他的态度异常傲慢无礼。见此情形,杜伏威觉得,如果继续在左君行手下效力,免不了要被他穿小鞋,自己将永无出头之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经过深思熟虑后,杜伏威率领部众,脱离了左君行,选择南下发展,进入江淮地区。

那么,杜伏威为什么不继续留在北方发展,而是选择南下江淮呢?那是因为,杜伏威看出来了,北方的竞争,太过激烈,各路有实力的群雄,都在拼命争夺关中、中原,自己即使在北方发展,也没有多少发展空间。相反,江南一带,相对比较平静,自己到了那里,或许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因此,杜伏威决定,前往南方发展。

就这样,杜伏威率领部众,南下进入江淮地区,开始转战淮南,自称将军,积极发展军事势力,由此开启了他一生事业的新起点。来到江淮之后,杜伏威着手发展力量,准备兼并当地的一些武装力量,扩充兵力。很快,杜伏威便锁定了一个目标,盘踞在江苏下邳的起义军领袖苗海潮。

苗海潮是下邳的一位农民起义军首领,在此地聚众为盗,实力不算强,也不算弱。但毕竟,麻雀虽小,也是口肉。如若兼并苗海潮所部兵马,那将是杜伏威南下之后赚取的“第一桶金”。不过,杜伏威并不想以武力征服,而是准备不战而屈人之兵。于是,杜伏威指派好友辅公祏,命人前去威胁、恫吓苗海潮:

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若公能为主,吾当敬从,自揆不堪,可来听命,不则一战以决雄雌。  (《旧唐书·杜伏威传》)

听完辅公祏的一番恐吓,苗海潮心里七上八下,他认为,自己绝不是杜伏威的对手。与其到时候被打得元气大伤,倒不如及时认清形势,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因此,苗海潮二话没说,当即率领所部人马,向杜伏威投降。因而,杜伏威不费一兵一卒,不仅收降了一支起义军兵马,还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下邳,既有了军队,又有了地盘。

下邳距离江都非常近,而江都则是隋王朝统治南方的核心城市。可以这样讲,除了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外,江都就是隋朝的第三大首都。因此,杜伏威占领下邳,对江都构成直接威胁。当地的隋朝守军,自然不能装聋作哑,必须要集结重兵,全力讨伐这股流寇。刚刚崛起的杜伏威,即将面临进入江淮后的第一场恶仗。

大业九年(613年)十二月,隋朝江都留守派遣校尉宋颢,统领一支精兵,讨伐杜伏威。这是杜伏威第一次与隋军正面交锋,那么,杜伏威该如何应对隋军的进攻呢?杜伏威想了一招,诱敌深入。

杜伏威利用隋军轻敌的心理,率部与隋军接战,佯装败北。宋颢一见杜伏威“败退”,立即指挥麾下步骑主力,在后紧追不舍。很快,杜伏威且战且退,便将隋军引入了一片芦苇荡。等隋军进了芦苇荡后,宋颢大吃一惊。怎么回事吗?原来,这片芦苇荡,犬牙交错,隋军被死死困在里面,步骑兵寸步难行。

就在此时,杜伏威一声令下,伏兵四起,利用上风风向,开始纵火攻击隋军。瞬间,芦苇荡变成了一片火海,不少隋军士兵,皆葬身火海。杜伏威巧妙利用火攻,大破隋军,挫败了隋军的第一次围剿,大获全胜。

击败隋军不久后,杜伏威又布下陷阱,一举袭杀了海陵贼帅赵破阵,并收降其部众,兵力再次得到扩充。杜伏威进入江淮后,先后逼降苗海潮、击败隋军、计杀赵破阵,实力逐渐发展起来,自然也引起了隋炀帝的注意:

海潮惧,即帅其众降之。伏威转掠淮南,自称将军,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讨之,伏威与战,阳为不胜,引颢众入葭苇中,因从上风纵火,颢众皆烧死。海陵贼帅赵破阵以伏威兵少,轻之,召与并力;伏威使公祏严兵居外,自与左右十人赍牛酒入谒,于座中杀破阵,并其众。  (《资治通鉴》)

随即,隋炀帝派遣右御卫将军陈棱,统率八千精兵,征讨杜伏威。当时,杜伏威兵多,陈棱兵少。因此,陈棱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固守营垒,不与杜伏威正面交锋。如此一来,双方的军事态势,一时陷入胶着。

杜伏威一看,这样下去不行,必须迫使陈棱主动出战,然后将其一举歼灭。怎么办呢?杜伏威采用了一个老掉牙的办法:激将法。杜伏威效仿三国时期,诸葛亮智激司马懿的故伎,派人送给陈棱女人穿的衣服,企图激怒于他。并且,杜伏威还给陈棱致书一封,在信中大肆羞辱陈棱,甚至直呼他为“陈姥”。

当然,陈棱没有司马懿的忍耐力,岂能受此大辱,顿时火冒三丈,非要扒了杜伏威的皮不可。于是,陈棱率领大军,  倾巢而出,向杜伏威的军队猛扑而来。杜伏威也不甘示弱,立刻挥兵迎战,两军展开了一场空前的厮杀。

虽然,杜伏威在兵力上占优。但是,隋军毕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可想而知,这一战,双方打得是异常艰苦,战况尤为惨烈。尤其,两军打到最激烈的时候,陈棱手下的一员部将,趁着杜伏威不备,弯弓搭箭,一箭正中杜伏威的额头。杜伏威忍着剧痛,暴跳如雷,指着那员部将,怒骂道:“不杀汝,我终不拔箭。”

说完,杜伏威扬鞭策马,在隋军阵营中来回驰骋。那名偷袭杜伏威的陈棱部将,吓得四处逃窜。没有想到,杜伏威勇猛异常,深入隋军军阵,大呼冲击,所向披靡,终于,擒获了那名暗箭伤人的隋将。抓住这员隋将后,杜伏威当着他的面,强迫他为自己拔出箭镞,然后一刀斩了这名敌将。紧接着,杜伏威拎着此人的首级,重新杀入陈棱军中,反复奋力冲击,竟然连杀隋军数十人:

伏威逆拒,自出阵前挑战,棱部将射中其额,伏威怒,指之曰:“不杀汝,我终不拔箭。”遂驰之。棱部将走奔其阵,伏威因入棱阵,大呼冲击,所向披靡,获所射者,使其拔箭,然后斩之,携其首复入棱军奋击,杀数十人。  (《旧唐书·杜伏威传》)

经此一战,隋军大败,几乎溃不成军,主将陈棱仅以身免,只身逃回江都。至此,杜伏威取得了与隋军作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声威大震。大破隋将陈棱所部后,杜伏威决定趁热打铁,一鼓作气。

故而,杜伏威乘胜出兵,攻破高邮,占据历阳,自称总管。打下高邮、历阳两地后,杜伏威分派诸将,四面出击,一路攻城略地,所至辄下。此时,看到杜伏威日益坐大,江淮地区大大小小的武装力量,纷纷归附于杜伏威。所以,杜伏威的实力,再一次得到了井喷式的扩张。

值得一提的是,在杜伏威极力扩充实力的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内部管理。比如,杜伏威在军中选拔了五千人的敢死之士,号为“上募”。这支五千人的“上募”,是杜伏威手中的王牌部队。杜伏威给予了这支“上募”极高的待遇,与他们同甘共苦。

每次,一旦遇到难打的硬仗、恶仗,杜伏威都会将“上募”派上去。战后,检阅部队,凡是发现后背受伤的,不用说,肯定是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一律斩杀。并且,杜伏威其人,轻财好义。作战当中,只要是缴获而来的财物,杜伏威分文不取,全部赏赐给麾下将士。因此,江淮起义军上上下下,都对杜伏威是绝对的服从,打起仗来异常英勇,所向无敌。

后来,义宁二年(618年),江都兵变,宇文化及弑杀了隋炀帝,拥立秦王杨浩为帝,独揽大权。掌权之后的宇文化及,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以及掩盖弑君行径,准备从江都以外争取外援。所以,宇文化及选定了日益坐大的杜伏威。于是,宇文化及主动向杜伏威伸出了友谊之手,以隋朝皇室的名义,授予杜伏威历阳太守一职。

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面对宇文化及抛出的橄榄枝,杜伏威毫不领情,直接拒绝了这个任命。那么,杜伏威为什么要当众驳宇文化及的面子呢?为什么宁可与宇文化及撕破脸,也不肯接受他所谓的“好意”呢?原因有二。

第一,杜伏威压根瞧不起宇文化及。

在杜伏威眼中,宇文化及就是一个庸碌无能,色厉内荏的纨绔子弟,要不是因为他是宇文述的长子,骁果叛军怎么会推举他为首领呢?杜伏威觉得,自己一世英雄,像宇文化及这样一个废物点心,有什么资格向自己发号施令。

第二,杜伏威认为,宇文化及不会长久。

前文说过,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顿时成为了众矢之的,遭到了来自四方割据势力的围剿。无疑,在天下群雄眼中,宇文化及俨然已是叛党,人人得而诛之。此时,谁要是和宇文化及站在一起,那就是往火坑里跳。

宇文化及任命杜伏威为历阳太守,明显是要拉他下水,将杜伏威绑在自己的战车上。杜伏威何等聪明,还看不出宇文化及的这点小伎俩吗。因此,杜伏威才不上这个当,果断拒绝了宇文化及的任命。

拒绝了宇文化及后,杜伏威转而与另外一股势力搭上线,谁呢?身在洛阳的越王杨侗。杜伏威认为,纵然隋朝大势已去,可毕竟根基尚存。自己若要在乱世中打下一片天地,就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旗号。倘若能够奉隋正朔,借助隋朝的影响力,或许可以趁机发展势力,伺机一步步壮大。

很快,杜伏威主动上表洛阳,向越王杨侗称臣。当时,越王杨侗正在洛阳,与李密的瓦岗军苦战,迫切需要外援。见到杜伏威上表称臣,杨侗欣然接受,当即册封杜伏威为东道大总管、楚王。

得到了洛阳方面的册封,杜伏威算是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号,便于日后在江淮地区的发展。不久,杜伏威移居丹阳。在此期间,他开始比照其它割据政权,初步建立国家雏形。比如,杜伏威开始选拔贤能,加强军备,轻徭薄赋,废除殉葬制度,对于手下作奸犯科、贪赃枉法之人,绝不姑息,无论轻重,一律杀之。

可以说,此时的杜伏威,已经是江淮地区响当当的头号霸主,实力日渐强大,大有吞并江淮,囊括南方之意。可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就在杜伏威崛起于江淮之时,另外两支割据势力,也同时异军突起,最终与杜伏威形成了江淮地区的“三驾马车”。这两支武装力量的首领,分别是——李子通、沈法兴。

先来看沈法兴。

如果说,杜伏威是凭借实力,一步步发展壮大;那么,沈法兴则是依靠家族的影响力,在乱世中占据一席之地。沈法兴的沈氏家族,是江南地区远近闻名的世家大族,根据《旧唐书·沈法兴传》的记载,沈氏家族“代居南土,宗族数千家,为远近所服”,强盛的宗族,显赫的门第,就是沈法兴手中雄厚的资本。

沈法兴,湖州武康人,其父沈恪,历任南陈特进、广州刺史等要职。至于沈法兴,在隋朝大业后期,被任命为吴兴郡守。他在担任吴兴郡守期间,东阳贼帅楼世干,举兵造反,一路攻城略地,与隋朝作对。于是,隋炀帝命沈法兴与太仆丞元祐二人,共同领兵,镇压楼世干的起义军。

可是,不久之后,义宁二年(618年)三月,江都兵变,隋炀帝被弑。沈法兴此时觉得,机会来了,凭借沈氏家族在江南的影响力,如果可以趁势起兵,完全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打定主意后,沈法兴私下联合元祐麾下部将孙士汉、陈果仁,发动政变,扣押了元祐,随即号令部众。而后,沈法兴以讨伐宇文化及叛党为名,宣布起兵,从东阳出兵,一边行军,一边收拢军队,向江都挺进。直到行至乌程的时候,沈法兴的帐下,总共收拢了六万精兵,拥有了一定的军事实力。

然后,沈法兴开始大规模地用兵,相继攻下余杭、毗陵、丹阳等地,占据江表(长江以南)十郡,自称江南道总管,承制设立百官。与此同时,和杜伏威的选择一样,沈法兴也在试图与洛阳取得联系。

没过多长时间,武德元年(618年)八月,沈法兴听闻越王杨侗在王世充的扶植下,正式即位,是为“皇泰主”。随后,沈法兴向洛阳的皇泰主上表,主动称臣。在给皇泰主的奏表中,沈法兴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其实,这就是变相地要让皇泰主承认自己的这些头衔,面对沈法兴的先斩后奏,皇泰主自然是无可奈何。

得到皇泰主的默许后,沈法兴“承制置百官”,分封僚佐。譬如,以陈果仁为司徒,孙士汉为司空,蒋元超为尚书左仆射,殷芊为尚书左丞,徐令言为尚书右丞,刘子翼为选部侍郎,李百药为府掾。

再到后来,沈法兴觉得自己羽翼已丰,没有必要再依附于任何一方势力,打算自立门户单干。因此,武德二年(619年)八月,沈法兴自称梁王,建元延康,定都毗陵,改易隋廷官制,效仿南陈旧例。这个时候,沈法兴算是正式建立政权。与此同时,他的所作所为,也为他日后的覆灭,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自从沈法兴攻克毗陵后,不免有些沾沾自喜,认为江淮以南传檄可定。所以,从这时起,沈法兴性情大变,开始变得残忍无情,热衷于严刑峻法,麾下将士稍有过错,就立刻斩首。这样一来,沈法兴集团内部,众将士开始离心离德,逐渐对沈法兴产生怨恨之意,间接导致了其日后的灭亡:

法兴自克毗陵后,谓江淮已南指捴而定,专立威刑,将士有小过,便即诛戮,而言笑自若,由是将士解体。  (《旧唐书·沈法兴传》)

与杜伏威、沈法兴同时崛起于江淮的,还有一位割据龙头。这个人也是一位左右江淮局势,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李子通。

李子通,东海郡丞县人。年轻时,李子通家境贫寒,以渔猎为生,为人乐善好施,天生的热心肠。但凡家里还有一点余财,李子通都会拿出来,救济乡亲。因此,李子通在乡里之间,口碑相当不错。但是有一点,李子通心胸狭隘,睚眦必报,这也导致了其人性格中的两极分化:

少贫贱,以鱼猎为事。居乡里,见班白提挈者,必代之。性好施惠,家无蓄积,睚眦之怨必报。  (《旧唐书·李子通传》)

大业末年,山东一带义军蜂起。当时,长白山地区,有一位农民起义军首领,名叫左才相,自称博山公,占山为王。故而,李子通前来投奔左才相,很快便得到了他的赏识。然而,树大招风。由于李子通个人能力过于出众,风头明显盖过了顶头上司左才相,自然遭到了左才相的猜忌,开始处处排挤李子通。

没有办法,李子通只能带着自己的部众,离开了左才相,渡过淮河,与杜伏威会合,转投杜伏威麾下。虽然,李子通暂时在杜伏威手下讨生活。但是,此人野心勃勃,不甘心永远仰他人鼻息。时间一长,李子通便萌生了反叛之心,甚至还想趁机兼并杜伏威的地盘与部众,据为己有。

大业十一年(615年)十月,李子通密谋刺杀杜伏威,派兵袭击杜伏威驻地。杜伏威猝不及防,混战当中,杜伏威受伤坠马,命悬一线。关键时刻,杜伏威麾下大将王雄诞,背起杜伏威,逃到一处芦苇荡中,收拢残兵,重新聚集在了一起。就在此时,隋将来整(名将来护儿第六子)率领官军,突然掩杀而来,猛攻杜伏威部。结果,杜伏威遭遇重创,部众大败。最后,幸亏王雄诞亲率十余名卫士,舍身相护,与隋军拼死力战,才保护着杜伏威突出重围。

大破杜伏威后,来整随即调转枪头,攻击李子通,将其一战击破。兵败后的李子通,率领残部,一路败退,逃至海陵(今江苏泰州)。虽然,李子通一时受挫,但这并没有伤到他的元气。很快,李子通又重新招募了两万兵马,自称将军,迅速恢复了元气。又过了没多久,李子通自称楚王,再次割据一方。

隋末天下大乱,北方群雄逐鹿,争霸中原。同样,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江淮地区,也从来没有消停过。随着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的先后崛起,形成了江淮地区的“三巨头”,鼎足而立。显然,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等江淮三雄,都对江南之主的桂冠,志在必得。因此,“三巨头”之间,必然少不了火拼与较量。

那么,当时江淮地区的军事态势,究竟又是什么样子呢?总的来讲,主要是“三巨头”之间的较量,以及隋朝残余力量与“三巨头”之间的较量。在这个过程中,李唐王朝恰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利用“三巨头”之间的利益冲突,挑起三方的争斗,逐步达到分化、瓦解江淮群雄的战略意图。

自从“三巨头”崛起后,江淮地区的形势,骤然发生变化。当时,杜伏威占据历阳,陈棱据守江都,李子通占据海陵,三方势力,都对江淮地区虎视眈眈。同时,沈法兴建都毗陵,也是野心不小。

在这四股势力中,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三人,是新兴的江淮三雄;而陈棱则是一股隋朝的残余势力。陈棱此人,原本是隋朝的右御卫将军,当初率领八千精兵,讨伐杜伏威,结果被杜伏威击败,只身逃回江都。

后来,义宁二年(618年)三月,江都兵变,宇文化及弑杀了隋炀帝后,自然要带领十万骁果,踏上西归关中的回乡之路。因此,江都必须要有人留守。于是,宇文化及任命左武卫将军陈棱为江都太守,镇守江都。宇文化及的想法很简单,倘若西归关中不顺,可以随时退回江都割据。

当然,宇文化及走后不久,陈棱马上归降隋朝。众所周知,隋朝此时已经名存实亡。李渊攻克长安后,拥立代王杨侑为帝,独揽大权。因此,与其说,陈棱归附隋朝,还不如说是归降李渊。

那时的李渊,刚刚攻克长安,他的主要精力,全部都放在经略关中与李唐建国上。但是,对于李渊而言,江淮也不能放松。既然陈棱请求归附,不妨可以好好利用一下。通过陈棱这枚棋子,牵制住江淮“三巨头”,挑起他们之间的战争,令其两败俱伤。因此,李渊以隋朝正统的名义,委任陈棱为总管,命他继续驻守江都,与江淮三雄周旋。

问题是,陈棱镇守的江都,战略位置实在太重要了,这可是隋炀帝当年的龙兴之地,隋王朝统治南方的中心。所以,江都自然而然,成为了南方群雄争夺的对象,所有人都想吃下这块肥肉。那么,到底是谁先张开嘴呢?——李子通。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李子通亲率大军,包围了陈棱据守的江都城,打算一举攻破江都。陈棱深知,自己手上兵力单薄,肯定不是李子通的对手。怎么办呢?只有寻求外援了,向杜伏威、沈法兴求救。毕竟,这两人都曾经接受过隋朝册封,多少还会给自己一些面子的。

于是,为了表示诚意,陈棱向杜伏威、沈法兴遣送人质,希望能够得到支援。本来,对于江都,杜伏威和沈法兴,也是垂涎三尺,想不到却被李子通抢了先,自然是不高兴的。很快,杜伏威率军前来驰援。随后,沈法兴命其子沈纶,将兵数万,与杜伏威一道驰援江都,合击李子通。

两军到达江都附近后,杜伏威驻军于清流,沈纶驻军于扬子,连营相去数十里,声势极其浩大,对李子通形成压迫之势。本来,李子通集中兵力,主攻江都。可是,谁能想到,杜伏威、沈法兴突然出兵,形势变得不容乐观起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杜伏威、沈法兴两路大军,李子通又该如何应对呢?

就在这个时候,李子通的谋士毛文深,向他献上一计,那就是离间,挑拨杜伏威与沈纶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互相产生不信任。怎么实施离间之计呢?李子通采纳了谋士毛文深的建议,在军队中筛选了一批江南籍士兵,让他们佯装成沈纶的部队,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夜袭杜伏威的大营。

杜伏威不知是李子通的诡计,勃然大怒,以为是沈纶干的。于是,杜伏威不分青红皂白,立即派兵攻击沈纶所部,以示“报复”。沈纶无缘无故遭到袭击,也是不甘示弱,马上出兵反攻。由此,杜、沈两支大军,开始交恶,相互生疑,各自拥军对峙,反而忽视了李子通对于江都的围攻:

子通纳言毛文深献策,募江南人诈为纶兵,夜袭伏威营,伏威怒,复遣兵袭纶。由是二人相疑,莫敢先进。  (《资治通鉴》)

如此一来,李子通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趁着杜、沈不和,无暇他顾,李子通集中全军精锐,猛攻江都城。最终,江都城破,陈棱溃围而走,投奔杜伏威。之后,李子通率领军队,大举进入江都城中,并且乘胜出击,纵兵攻打沈纶所部,沈军大败。杜伏威一看,江都失陷,沈纶战败,自己再打下去,也没有任何意义了,纵使心有不甘,也只能垂头丧气地引兵撤走。

占领江都后,李子通的势力,得到了很大的扩张。直到此时,志得意满的李子通,决定正式建立政权,另起炉灶。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李子通在江都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吴”,建元明政。

所以,在江淮“三巨头”中,李子通是第一个称帝建国的。李子通称帝不久,丹阳贼帅乐伯通,率领所部万余人马,前来向李子通投降。李子通大喜过望,任命乐伯通为左仆射。这个时候,李子通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势头俨然盖过了杜伏威和沈法兴,滋润地在自己的地盘上当起了土皇帝。

江都一战,李子通赢了,沈法兴输了,杜伏威撤了。“三巨头”之间的较量,以两强的落败,暂时告一段落。尤其是杜伏威,本来,江淮三雄中,自己是最先发展起来的。可如今,李子通、沈法兴后来居上,多次被李子通耍得团团转,损兵折将,还让李子通乘虚占领了江都。可以说,杜伏威是吃亏最大的一个。

遭受重挫的杜伏威,此时此刻,开始考虑下一步的出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杜伏威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降唐。江都之战后,杜伏威主动向唐朝请降。与此同时,唐朝也向杜伏威发出信号,欲对其进行招安。

当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打得不可开交之际,与此同时,关中一带,李唐王朝建国,正式开始了一统天下的征程。只不过,那个时候,唐王朝的主要精力,全部放在了扫平北方群雄之上。但是,这并不代表,唐朝完全没有顾上江淮局势。相反,自始至终,李唐一直在关注江淮形势的发展。

唐高祖李渊发现,江淮三巨头之间,为了争夺江淮地区,常年激战,打得是头破血流。正因如此,唐高祖才制定了分化与瓦解之策,利用三巨头之间的矛盾,抛出陈棱这个鱼饵,使三雄互相撕咬,削弱他们的实力,为日后唐军南下减轻一定的压力。一样的道理,招降杜伏威,也是李唐分化之策的重要一环。

那么,杜伏威为什么会选择降唐呢?当时,唐王朝刚刚平定西北,消灭了西秦薛氏、河西李轨两大政权,正在全力对付刘武周、宋金刚。同时,中原地区的王世充与窦建德,也对唐朝虎视眈眈。也就是说,唐王朝的统一战争,才刚刚起步。就目前而言,李唐仅仅是众多割据政权的其中之一,能否一统天下,尚是一个未知数。

在这种情况下,杜伏威选择降唐,正是他的高明之处。首先,杜伏威看得出来,唐朝迟早会统一北方。一旦李唐拿下北方后,必然会大举南下,兵锋直指江淮。与其那时和唐朝直接对立,倒不如主动请降,给唐朝卖个好。说不定到时候,还可以和李唐王朝划江而治,继续统治江淮。

其次,杜伏威并不奢望一统天下,他只是希望能够扫平江淮,成为南方之主,仅此而已。然而,李子通、沈法兴的坐大,无疑成为了他称霸江淮的最大障碍。因此,杜伏威需要唐朝的扶持,借钟馗打鬼,通过唐朝的力量,灭掉李子通与沈法兴两大宿敌,进而占据江淮。

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招降杜伏威,正好可以利用杜伏威手上的兵马,趁机消灭李子通、沈法兴两股势力。即使不能彻底消灭李、沈二人,也能让江淮三雄元气大伤。等到江淮三雄精疲力尽之时,唐军主力南下,定能不费吹灰之力,荡平江淮。等于是说,双方都是存在相互利用的利益诉求。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十二日,杜伏威宣布归附李唐。对此,唐朝自然是欣然接受。很快,唐高祖李渊对于杜伏威册封,随之而来,任命杜伏威为淮南安抚大使、和州总管。应该说,双方的盟友关系,基本就此确立下来。

当然,杜伏威归附唐朝,唐朝册封杜伏威。这种君臣关系,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君臣关系。唐朝并不能对杜伏威的地盘,实施直接有效的管理。而杜伏威依旧掌握着自己在江淮的地盘与军队。

转眼间,到了武德三年(620年)。这一年,天下大势再次发生巨变。在中原地区,李唐王朝平定西北、巩固关中,形成了唐、郑、夏三足鼎立之势。唐高祖李渊也开始了与郑帝王世充、夏王窦建德,争夺中原之主。同一时期,以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为代表的江淮三巨头,也在如火如荼地互相对峙。南北双方,同时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就在这一年,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六月,秦王李世民率领大军,讨平刘武周、宋金刚势力,取得“河东大捷”,收复太原;而后,李唐王朝积极筹划东出潼关,征伐洛阳。值此关键时刻,唐朝突然向江淮发出了一道诏书。原来,这是唐高祖对名义上归附李唐的杜伏威所进行的新的任命。

唐高祖传诏江淮,任命和州总管、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楚王杜伏威为使持节、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道安抚使,进封吴王,赐国姓李氏。同时,杜伏威的好友兼得力干将辅公祏,也被唐朝任命为行台左仆射,并加封舒国公。这一连串的官爵头衔,足以看出唐朝对杜伏威的重视。

唐朝不仅对杜伏威异姓封王,还赐国姓。如此恩遇,李渊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将杜伏威牢牢地与大唐拴在一起,是想告诉他,大唐是不会忘记你的。并且,用这种方法,激励杜伏威,出兵攻灭李子通与沈法兴。

归附李唐后,杜伏威的势力,暂时得到了恢复。因此,杜伏威开始考虑下一步的行动,那就是灭掉李子通。李子通是江淮三雄中第一个公开称帝的,同时也是实力最强的一个。杜伏威若要扫平江淮,就必须要首先干掉李子通这个强敌。更何况,李子通多次击败过杜伏威,这让二人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可是,没等杜伏威发起进攻,李子通却率先动手了。只不过,李子通并没有与杜伏威开战,而是将矛头对准了“三巨头”中的另一位——沈法兴。在江淮三雄中,沈法兴的实力是最弱的,夹在杜伏威、李子通两强之中,艰难求存。所以,无论是杜伏威,还是李子通中的任何一人,向他动手,对于沈法兴而言,都是致命性的打击。

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此时,中原一带,李世民亲率十万唐军主力,东征洛阳,经过数次激战,成功击溃了王世充的主力精兵,将洛阳团团包围。比起洛阳城下的你死我活,江淮地区也没好到哪去。

当年十二月,李子通对沈法兴发起进攻,主动率军渡江,攻击沈法兴所部,直取京口(今江苏镇江)。本来,沈法兴的实力,就是江淮三雄中最弱的。加上几次战败,更是让他损失惨重。

京口一失,致使整个沈部战线,岌岌可危。面对李子通的大举进攻,沈法兴明知难以抵挡,却仍不想坐以待毙,准备奋力一搏。于是,沈法兴委派麾下大将仆射蒋元超,领兵前去抵御李子通。两军战于庱亭,结果可想而知,沈军大败,蒋元超战死。直到此刻,沈法兴可谓大势已去。

先是丢掉了军事重镇京口,再是庱亭之败,主力损失殆尽。没有办法,沈法兴只得弃守毗陵,逃往吴郡。等到沈法兴一逃,其下辖的丹阳、毗陵等郡,相继向李子通投降。李子通占领了沈法兴原先的地盘,任命沈法兴的府掾李百药为内史侍郎、国子祭酒。经此一败,江淮三雄之一的沈法兴,遭遇重创,再难有翻身的机会了:

是岁,李子通渡江攻沈法兴,取京口。法兴遣其仆射蒋元超拒之,战于庱亭,元超败死,法兴弃毘陵,奔吴郡。于是丹杨、毘陵等郡皆降于子通。子通以法兴府掾李百药为内史侍郎、国子祭酒。  (《资治通鉴》)

沈法兴一败,江淮地区,就只剩下了杜伏威、李子通两强争锋,双方不可避免,要有一场大战。本来,杜伏威已经计划好了,厉兵秣马,要与李子通开战。没想到,又被李子通抢了先机。李子通击败沈法兴,势力大增,下一步自然要对杜伏威动手。所以,容不得杜伏威犹豫,必须赶在李子通动手前,主动出击。

于是,杜伏威打算趁李子通新胜,沉浸于喜悦之中,防备松懈之时,突然发起袭击,打他个措手不及。不久之后,杜伏威派遣行台左仆射辅公祏,与副将阚棱、王雄诞二人,率领数千精锐,进攻李子通。

这一次,杜伏威算是押上了所有的家底,欲和李子通一决胜负。辅公祏率军渡江,一举攻克丹阳,而后进屯溧水。也就是在这里,李子通亲率数万之众,与辅公祏狭路相逢,双方展开了一场实力悬殊的遭遇战。

李子通手握数万军队,在兵力人数上,对辅公祏具有压倒性优势。不过,辅公祏丝毫没有胆怯,决定背水一战。因而,辅公祏在军中挑选精甲千人,手执长刀,作为前锋;同时,他又挑选千人,紧跟其后,充当“督战队”的角色。并且,辅公祏下达了一条极其严格的军令:“有退者即斩之。”至于辅公祏,亲率主力,为全军压阵。全军上下,有进无退,和李子通拼了。

战斗刚一开始,李子通排成方阵,迎战敌军。万万没有想到,辅公祏仅凭数千死士,竟敢从正面猛攻。首先,作为前锋的千余长刀手,个个奋不顾身,与李子通的部队,拼命死战;紧接着,辅公祏指挥后续部队,从左右两翼分兵包抄。面对如此凌厉的进攻,纵然李子通兵力众多,也一时难以招架,只能引兵败走。

看到李子通败走,辅公祏立即率领部众,在后紧追不舍。然而,他却忽略了一点,自己手上就几千人马,兵力根本不占优势,一旦深入追击,非常容易被对方杀个回马枪。此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李子通在败退途中,见到辅公祏率军追击,觉得天助我也。同时,他的部队,也重新恢复了元气。因此,在李子通的指挥下,其所部迅速对辅公祏发起反击。辅公祏猝不及防,反被正在败退的李子通击败,只得撤军而回,坚壁不战。原本胜券在握的事情,到头来,煮熟的鸭子飞了。

到此,众人或许以为,故事应该结束了,辅公祏此番出兵,肯定又是功亏一篑。可是,战局却又发生了神奇的反转。就在这时,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整个战局,他就是辅公祏的副将——王雄诞。王雄诞是杜伏威的义子,此人有胆有识,曾经在乱军之中,救过杜伏威的命,是杜伏威阵营中的一员大将。

辅公祏战败回营,全军士气沮丧。这个时候,王雄诞居然向辅公祏提出,趁着李子通刚刚大胜,放松戒备之机,出动精锐部队,夜袭敌军大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定能大破李子通:

子通无壁垒,又狃于初胜,乘其无备击之,可破也。  (《资治通鉴》)

必须承认,王雄诞的这个想法,确实很大胆。但是,辅公祏可能刚刚经历战败,心有余悸,便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王雄诞一看,既然辅公祏不同意,干脆自己单干算了。当天夜里,王雄诞带领数百私兵,悄悄摸近李子通大营,突然发起袭击。

王雄诞突袭敌营,顺着风向,四处放火。顿时,李子通营中,火光冲天,陷入一片混乱,当场就俘获了李子通的数千降卒。直到此时,辅公祏总算壮起胆子,立刻出兵配合,与王雄诞猛攻敌营。

一时间,李子通兵败如山倒,再加上军中粮草耗尽,士卒兵无斗志。无奈之下,李子通只得作出与沈法兴一样的选择,弃守江都,走保京口。而后,杜伏威迅速蚕食了李子通的大片领地,江西之地尽归杜伏威所有。不久,杜伏威迁居丹阳。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作战,杜伏威终于苦尽甘来,打败了宿敌李子通:

公祏简精甲千人,执长刀为前锋;又使千人踵其后,曰:“有退者即斩之。”自帅馀众,复居其后。子通为方陈而前,公祏前锋千人殊死战,公祏复张左右翼以击之,子通败走,公祏逐之,反为所败,还,闭壁不出。王雄诞曰:“子通无壁垒,又狃于初胜,乘其无备击之,可破也。”公祏不从。雄诞以其私属数百人夜出击之,因风纵火,子通大败,降其卒数千人。子通食尽,弃江都,保京口,江西之地尽入于伏威,伏威徙居丹杨。  (《资治通鉴》)

再来说说李子通的情况。

原本,李子通先前大举出兵,打败了沈法兴,使得自己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充。可是,与杜伏威的一战,却瞬间将他打回了原形,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仅精锐折损殆尽,还丢掉了大片地盘。这对于李子通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极有可能,自此一仗之后,李子通便再难有翻身的机会。

在丧师失地,损兵折将的境况下,李子通考虑下一步该何去何从?遭遇惨败之后,李子通率领余部,东走太湖,沿途不断收拢残兵,又重新聚集了两万兵马。那么,接下来,李子通又要往哪里发展呢?

经过考虑,李子通认为,如果再和杜伏威开战,试图收复失地,显然有些不现实,起码在目前,他是打不过杜伏威的。相比之下,逃窜至吴郡的沈法兴,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败,根本没有任何有效的抵抗力量。倘若此时集中兵力,灭了沈法兴,兼并他的领地,或许还有机会东山再起。因此,李子通拍板,我打不过杜伏威,还打不过他沈法兴吗,就去打沈法兴。

当时,沈法兴龟缩于吴郡。于是,李子通率军袭击吴郡,大破沈法兴。最终,吴郡城破,沈法兴再度出逃,带着左右随从数百人,弃城而走。吴郡的丢失,标志着沈法兴所有的家底输得干干净净,他现在真的是丧家之犬。

从吴郡逃出之后,沈法兴计划率领残部,投奔当地的一名农民起义军首领——闻人遂安。得知沈法兴前来投奔,闻人遂安立即派遣手下大将叶孝辩,前往接应。没想到,走到半途,沈法兴突然反悔,他不想寄人篱下。所以,沈法兴准备击杀叶孝辩,兼并其部队,然后转战会稽,趁机恢复力量,再与李子通一教高下。

计划倒是不错,很可惜,第一步就破产了。不知从何处走漏了风声,负责接应的叶孝辩,察觉出了沈法兴的阴谋,马上部署军队,意欲剿灭沈法兴。山穷水尽之下,沈法兴终于明白,自己大势已去,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投水自尽,结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可以说,江淮“三巨头”中,沈法兴是第一个走向灭亡的枭雄。

沈法兴投水自尽后,李子通乘胜用兵,占领了沈法兴全部的领地。借着击灭沈法兴,李子通竟然奇迹般地东山再起,军势复振。不久,李子通率领群臣,迁都余杭,尽收沈法兴故地。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北自太湖,南至岭,东包会稽,西距宣城”的广大地区,皆为李子通所占据。

大致来讲,自隋大业末年至唐武德三年(620年),江淮地区风起云涌,以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为代表的江淮“三巨头”,相继崛起,展开了对江淮之主的激烈争夺,各自打得不可开交。

针对此等局面,正与北方群雄鏖战的李唐王朝,并未放松对江淮的关注。唐王朝对症下药,采用分化瓦解之策,利用江淮三雄之间的矛盾,令其互相攻伐,造成三雄两败俱伤的局面,便于唐军各个击破,逐一消灭。

确实,唐朝的这种策略,收到的效果,还是非常可观的。首先,唐廷通过招降杜伏威,指引杜伏威,攻打李子通,大破李子通;而后,李子通不甘失败,又一举重创了沈法兴,迫使沈法兴兵败自杀,他趁机兼并沈部领地。唐朝不费一兵一卒,使得江淮“三巨头”中最先折了一个,假借外敌之手,消除了一个日后平定江南的军事隐患。

沈法兴覆亡,李子通趁机兼并沈部故地,满血复活,死而复生。因此,沈法兴一死,江淮地区三雄并立的态势,立刻发生改变,由原先的杜伏威、沈法兴、李子通三足鼎立,变成了杜伏威、李子通两强对峙。任何人都清楚,杜伏威与李子通之间,终究还会有一场决战。这场决战的胜负,直接关系到江淮霸权的最终归属。

那么,杜伏威与李子通之间的决战,究竟结果如何?在杜伏威、李子通的两强相争之中,一直稳居幕后,坐山观虎斗的李唐王朝,又起到了怎样至关重要的作用呐?随着李子通的失败,唐王朝与杜伏威的“君臣”关系,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最后,杜伏威为什么会主动入朝,甘当唐高祖李渊监视下的“笼中鸟”呢?


  (https://www.misongxs.com/xs/59050/48311184.html)


1秒记住米松小说网:www.misong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iso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