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泰山樟”究名
推荐阅读:盟主相公:请高抬贵手! 双影迷情总裁与双生天使 穿书后,被迫和疯批男三狼狈为奸 小赛和小贝的成长之路 刚出生你抛弃我,我成仙你哭什么 一气吞天地 道长在闹市 阿保进京当太监 火影:日向替死鬼觉醒亚人血脉 我们的岁月长河
七点半钟的样子,江村的冬夜,已很安静。虽有上弦月升在半空,但江水黑黑的看不清楚,山野无人,冰冷的寒风从江面吹来,呼呼作声。
由于秦时月事先问清了方位,又借着月色,故能直奔目的地。在渡船时,他用布将马蹄包了。到了北岸,他先是看了两处尚书墓。
一处很普通,未见异象。另一处位于离江边半里地的一座小山上,甚是宏伟。甬道自山脚而上,两边立着石仲翁,墓前趴着石羊、石马。
这是荒僻山地,又值寒夜,氛围不是一般的阴森,可这秦时月也是艺高人胆大,又兼喝了酒,正是豪气干云之时,心里岂有一个“怕”字?竟然将夜晚的踏山巡墓当作游玩风景名胜一般。
时月奔走间,又想到了泰山樟。
他第一次从那里过渡去鱼桥埠时,曾经问过金不换,这泰山樟名字的由来,不换讲不出来。可现在,他倒突然想起小时候爷爷跟他讲的,说有的墓不叫墓,而叫“樟”。
为何?只为古代帝王将相等显赫的墓葬,规模十分宏大,都有守墓人。
这些守墓人初时年轻,及长,就会娶妻生子,有了家眷。在一地居住年代久了,自然子孙绵延,房屋也越造越多,形成村庄。
村庄得有名字,直呼“某某墓”自然不雅,也会暴露自家的身份、地位及来历,而墓地多植樟,自然就以“某某樟”指称。
于是,倒过来理解,从“某某樟”之类的称呼里,往往可以窥见居民的来龙去脉。
即是说,“泰山樟”很可能就是“泰山墓”。
自鱼桥埠回来,秦时月觉得云龙江与方腊起义及梁山好汉的渊源很深,故回去后又仔细阅读了《水浒传》后七回。
《水浒传》他小学里就看过。后来军校里找不到多少闲书,便又看了一遍。前两次看,都是奔着故事情节去的,一目十行。这次看后七回,则完全不一样,是研读,读得极为仔细。
幼时读《水浒传》,还以为宋江、方腊只是小说里的人物。及长,方知实有其人。后游杭州西湖,感觉更加真切。武松墓就在三台山路,鲁智深还是在六和寺出家圆寂的。
如此看来,《水浒传》中的人物,多半都有真人作依托。即使那108将不完全属实,但其中的代表人物,应该都实有其人。
有人说,生活远比小说精彩。这实有道理。为何?小说的作者只有一个两个若干个,生活的作者却是千千万万个。
三教九流人物,其一生的所作所为,汇集而成的,就是生活的汪洋大海,那种丰富与庞杂,岂是小说家所能想象的?
时月将思绪拉回对于泰山樟的考究。
南方人特别是秦梦一带人讲话,多舌尖音和前鼻音,发音比较简捷快速。这样,有别于北方话的字正腔圆,秦梦人讲话有时显得有点模糊。即是说,发音上往往没完全“到位”,就打住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宋代的发音,经过千年的传承,有些地名与人名出现细微的差别是很正常的,如同“皇洲”变成了“王洲”一样。那么,“泰山樟”难道原来就一定叫“泰山樟”么?何况此地实无泰山,为什么要凭空飞来一座“泰山”呢?
这个“泰山”,会不会是“炭山”的音误?古代先民会不会曾在这里烧过炭?但事后,时月问过成天乐等人,说走过梨洲方圆几十里的地方,从来没有听人讲起过他们那一带有烧炭的事。
即使老辈人手里,也没有过。
烧石灰的事,倒是有过的。所以好几个村里都有“石灰山”“石灰窑”这样的地名。
那么,再发挥想象,会不会是“太岁”的谐音呢?
对啊,如果“泰山”是“太岁”的音讹,那里面可有文章了!
《水浒传》中不是有个活阎罗阮小七么?他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叫立地太岁阮小二,一个叫短命二郎阮小五。这阮氏三雄不是都参加了征讨方腊的战争?
而战争的发生地,就在云龙江上游。三兄弟当中,有两人战死疆场,阮小二战死于新安滩,阮小五死于清溪。
关于两人的死,《水浒传》中是这样记述的:
在新安滩遭受火排攻击时,童威、童猛将船傍岸,爬过山边回寨,但阮小二和孟康仍在船上迎敌。
后来,孟康被火炮打成肉泥,而阮小二等到跳水,也已晚了,被敌方挠钩搭住。阮小二心慌,怕被俘受辱,扯出腰刀自刎而亡。
至于阮小五之死,书中只是一语带过,说他战死于青溪帮源洞附近。
阮小二自刎后,尸身顺江而下,为宋军所得。
战争时期,因战事吃紧,死难的将士一般都会被就近草草掩埋;但如果战事或兵力允许,而死的又是重要人物,就另当别论。
就像秦始皇死于出巡途中,成吉思汗死于征途当中,但决不会随便乱葬一样,一定会找一处风水较好的地方进行安葬。
同样,阮氏三雄是梁山好汉,又是水军头目,上山聚义后战功卓着。何况前面两位哥哥战死后,弟弟阮小七九死一生幸存下来,自然会竭尽所能厚葬两位兄长。
晚饭时,听乡人说,这里不是葬过“大将”么?那会不会就是阮家兄弟呢?
阮小二战死之地,位于云龙江上游最狭窄的地方,沿江山势过于陡峭,明堂也不够开阔,按照唐朝袁天罡、李淳风和宋朝赖布衣的风水学来看,并不是理想的结穴之所。
而梨洲位于云龙江中游,波平浪宽,沃野平畴,视线开阔,有山水之利,又离当年的战场不远,顺流而下不过一盏茶功夫,运下来择地掩埋原系正常,各方面都经得起推敲。
阮小七在军中,有吴用、公孙胜等高人指点,让两位哥哥安息于如此江山如画之处,很是符合情理。因阮小二绰号“立地太岁”,后世便称其安息之地为“太岁樟”了。
英雄落幕,安眠于山水之胜,本来该是英雄传奇的一部分,只是后人不知就里,将“太岁”误以为是“泰山”,以讹传讹,致使千古英雄埋没于荒草之间也。
完成这样的假设和推理后,秦时月开心得差点跳起来。
如果他的推理成立,那么《梁山水军阵法》,八成出自“太岁樟”矣。
旧檀有《灵感》诗云:
厚储知何用,
廓然可贯通。
心怡观故里,
山色有无中。
(https://www.misongxs.com/xs/54120/21156.html)
1秒记住米松小说网:www.misong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iso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