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松小说网 > 我的朋友圈 > 第65章 一体同观

第65章 一体同观


微信翻到2018年7月2日,内容还是只更新了圣安寺公众号。所以,最近的几篇文章的更新内容,也都是重拾曾经的笔尖记录而已,实在是不知说什么好,惭愧!

  ?6月29日李在汕大的毕业典礼演讲被刷屏,大家都知道他依佛理而行经营之道,做人亦如此!但内地很少人知道他的母亲和夫人都是虔诚的“在家居士”(居家学佛人士,也就是皈依的佛弟子),他的“佛化家庭”在港台也是榜样里的代表。

  文章的标题:什么是“无我”|90岁高龄李勉励学子“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勉励莘莘学子,“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活出真正胜利的人生。”,“无我”,用佛教的术语说也就是“空”。佛教的“无我”论,为现代人的安身立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无我”是为破除“我执”而说,是为了让人们透过现象之我去了悟它的本性,破除种种虚幻景象,颠倒妄想的系缚,从而成为一个身心和谐,人格健全,服务社会,利益大众,充满喜悦,活在当下,体现真正自我的人。

  相传佛陀降生时,周行七步,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人们都很喜欢称引这句话,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呢?有的人甚至把这句话当作个人至上,以自我为中心来理解,真可谓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佛陀所谓之“我”,并非一般人心目中那个以个人身心欲求为中心的妄执之“我”,而是超越了个人生死利害的真实之“我”。所以,佛陀在说了“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句话之后,紧接着就说:“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修行本起经》卷上);“此生利益一切人天”(《过去现在因果经》)。这也就是说,佛陀所讲的“惟我为尊”,是在利益一切人天的行为中,亦即在为群体的奉献中,体现出自我之存在和价值,唯有如此,才能获得为世所尊的真实自我,获得充实自信的人生。这正是佛说“无我”之理最具体的体现。

  ?7月3日:曾经后悔卖了广州的房,后悔转了天津的培训中心,现在越来越欣慰:还好,菩萨给我磨难,促使我做出当初的决定!虽然,在这小城岳阳与一二线城市各种配套落差悬殊,但“心安”【你拥有再多,没有一颗平静的心,走得越远越望不到归途。】

  转发的那篇文章写的是一线城市人的焦虑,离婚排队,落户排队,连上天台都排队。大家都在赌明天可明天永远都只是明天而已啊。链接的已经看不到了,只是还能回忆起部分内容,当时的感慨还是很认同。

  ?7月4日:早安吉祥[太阳]你问过你的孩子长大后的愿望是什么吗?

  更新公众号文章:袖珍故事|范仲淹儿时的两大愿心,深思!

  “发愿”为佛教语。谓普度众生的广大愿心。后亦泛指许下愿心。发愿是推动我们成圣成贤的力量。

  诸佛菩萨因地修行时,没有不立下恢弘大愿的,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大愿、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观世音菩萨的十二悲愿等。佛菩萨发了愿,正如学生定了功课表,有了目标、有了动力,才能循序渐进地实现理想。

  范仲淹小时候有一次去算命,看到一位算命先生,就问:“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算命先生说:“小小年纪,为何口气这么大?”范仲淹有些不好意思:“不然,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

  算命先生纳闷,怎么志愿如此悬殊,就问:“你为什么选择这两个志愿?”

  范仲淹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算命先生听后很感动,就说:“你有这样一颗心,乃真正的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

  佛弟子经常发愿,但有些人发了愿后,可能觉得自己完成不了。佛经曰:“菩萨行者发的愿,犹如刻在石头上的经文,几千年也不会风化。”如果你曾发过各式各样的愿,最好把它们圆满完成。

  ?7月4日:很多绘本,是给成人看的。公众号文章更新的主题是:你,就是“生命之光”[绘本]

  往往,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恐慌,而对“已知”则多心安。真正维持我们生命的是什么?什么让我们的生命发出更多的光芒?你如何成为“生命之光”,下面的图文,认真看哦!

  所以,身为成人的我们一定也看得懂。谨以此文送给每个家庭掌勺的“厨娘”,让大家的餐桌多一些植物再多一些植物,远离动物,这样才能让家人拥有更多的“生命之光”,更健康,更具生命活力,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如果你还没看过这部绘本,建议看一遍,讲给孩子听。

  ?7月5日:狂躁傲慢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来面目,当你有一定阅历和历练“静”下来时,才有所智慧,而真正的“安”心是顺其自然的“定”。【所以,佛说的戒定慧是先诫“本”再定“静”然后才有“安”的慧】这篇绘本送给成人的你

  公众号推荐的这篇绘本是:小和尚“安”的种子【绘本】

  导读?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浮躁成了通病:抖音上多少人希望一夜红透、彩票店里多少人希望一周暴富、年轻一代创业多少人希望一年上市…慢,成了这个时代的笑话。这一刻,安下心,慢慢得看一看这本关于“慢”的绘本。

  所以,身为成人的我们一定也看得懂。谨以此文送给每一位为自己梦想和使命不停奔忙的人。有人说故事启示我们用心做事,有人说故事启示我们欲速则不达,有人说故事启示我们要审时度势……看完后,你有什么不同的领悟和感受吗?无论是面对工作、上司,还是孩子。(欢迎留言互动)

  看到这里刚起来了,当时每天带儿子在绘本馆阅读,看到很多不错的绘本,也很适合成人学习和思考的绘本,而连着推荐的这两本,是我非常喜欢的,所以也推荐给身边的人阅读。

  ?7月6日:昨日听一位护法老菩萨讲大和尚当初为了建寺被当地土着人打破了头。我对“末法时代”的理解是“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信仰,更无视信仰,甚者还试图毁灭信仰…”可是,你看不见摸不着的不代表“不存在”对吗?比方说空气、氧气、风…佛法也是一样。

  公众号更新记录的是:圣安寺近20位居士随从法师赴湘阴南泉寺护法的事。当时自己也是第一次参与,懵懵懂懂只去拍照编辑发文,错过了拜忏。其实,当时照顾两个孩子已经实属不易,不知道怎么挤出往外跑的时间。

  大和尚在现场开示时,不但讲了“梁皇宝忏”的来历以及参会功德,还指出了当今社会上一些人士被名利及权贵蒙蔽,目中无师长、无长老、更无法事,今日能到场的诸位,我们是同忏道友,共同愿望是无所功利、无所挂碍、一起用心,这也是我们设“梁皇宝忏”的一个根源,一个愿心“当愿众生都离苦”,也就是我们的心……

  大和尚还讲到,南泉古寺始建于宋朝,是普庵祖师的道场,祖师普庵所宣讲的“普庵咒”被全球佛教界知晓并学习,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神咒,我们要把它发扬好,要善于用它来度众生。所以,作为普庵法师创办的南泉寺,我们更要护持好,度更多的有缘众生。

  最后,大和尚特别对做出布施的大功德主提出感谢:三位都是从岳阳来的功德主,虽然是事业有成,又有一定社会地位及名望,但在布施上从不吝啬,每个人都是几十万上百万为寺里捐善款,支持寺院的护法工作。而且为人低调,从不在师父面前邀功摆谱,因为他们相信佛的加持、法的伟大、僧的神圣,皈依三宝,身体力行得做到了“恭敬三宝”,是信众学习的榜样。

  关于“梁皇宝忏”法会的介绍及功德,补充如下:《梁皇宝忏》就是《梁皇忏法》亦即是《慈悲道场忏法》,为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请宝志禅师与高僧等十人所集。此忏悔文,因为超度郗氏皇后效果明显,历代拜忏的感应更是层出不穷,度化了无量众生而流传至今,所以被称为宝忏。

  功德:《梁皇宝忏》从梁朝流传至今一千余年,学佛行人若能依此忏文虔诚礼拜、惭愧忏悔,并检讨改过,以慈悲、智慧的法水洗净愆尤,必得佛陀慈光加被,自然业障消除,罪灭福生,身心清净,得升天报。

  ?7月7日:早安吉祥

  ?7月8日:早安吉祥。这雨声突然淹没了“知更鸟”的鸣啼……

  ?7月9日:早安吉祥!顺心而做,随缘化度

  ?7月10日:一片叶子。早安吉祥

  看了一下时间,以上四篇微信都是凌晨四点多,也就是寺院晨钟的时间,那个时候我应该已经坚持早起早课了。

  7日是拍儿子在王家河公园的沙池里玩儿和绘本馆里读书的照片,只是镜头前放了一朵黄色的向日葵作为点缀,在花瓣的间隙剪切出东宝的身影,很美。

  10日照片拍的是南湖边,那一条入口的绿茵小道上,女儿推着坐在车里的儿子,无比欢快地奔跑着,还有两个小家伙蹦蹦跳跳的独照写真。而所有的剪影都活动在一片被我中间掐了一个洞的大绿叶中,只是一个洞而已,视觉上极具穿越感。

  ?7月11日:佛教常识  |  为什么要出家?这才是真正的答案!

  出家是不是逃避现实?真正意义上的出家不是逃避,而是进取。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部分人因为受到了各种打击而选择出家逃避。佛门能成为众生心灵的避难所、疗伤地,给苦难众生以温暖与安慰,这也是佛教存世的价值。

  真正的出家人是智者,他们看破了五浊恶世的真相,体验到了人生是苦的真谛,放下了对财色名利的追求,转而寻求佛法的真理与彻底的解脱。

  出家人是勇者,他们敢于直面生死大事,向无尽轮回发出挑战,在茫茫苦海中搏击风浪,朝着涅盘的彼岸奋勇向前。

  出家人是仁者,他们不仅追求自身的解脱,更是心怀众生,将度尽一切众生视为自己的目标与使命。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所以,真正的出家人不但不是逃避者,反而是这样不忧、不惑、不惧的人,值得人们的钦佩和恭敬。

  ?前半生被动成长,对错不由自主;后半生主动学习,一切全在自己

  那时候拍的照片,光鲜亮丽、朝气蓬勃、纯净而又唯美,如今看着都很喜欢,又有种陌生感。那时候的心境如图:阳光灿烂、祥和安宁,内观内修,很少外发。我又是从何时开始,不知不觉外求越来越多的呢?

  慢慢翻阅,慢慢回忆,慢慢便能再回去,回到原点。

  ?7月12日:早安吉祥!容颜易逝,种子诠释了你所有的经历及能量,最终把你的灵魂在下一个春天绽放…

  ?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给人清凉的感觉。

  导读?喜欢这两句:一个人有能力做神,却生而为人,他就成为了哲人。心中有完美,同时又把不完美作为人的命运承受下来,这就是哲人。

  人的根本限制就在于不得不有一个肉身凡胎,它被欲望所支配,受有限的智力所指引和蒙蔽,为生存而受苦。可是,如果我们总是坐在肉身凡胎这口井里,我们也就不可能看明白它是一个根本限制。所以,智慧就好像某种分身术,要把一个精神性的自我从这个肉身的自我中分离出来,让它站在高处和远处,以便看清楚这个在尘世挣扎的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

  一个人有能力做神,却生而为人,他就成为了哲人。他心中有神的全知,所以知道人归根到底是无知的,别的人却把人的一知半解当成了全知。心中有完美,同时又把不完美作为人的命运承受下来,这就是哲人。

  人与人的碰撞只能触发生活的精明,人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生命的智慧。

  任何智慧都不能使我免于痛苦,我只愿有一种智慧足以使我不毁于痛苦。生命连同它的快乐和痛苦都是虚幻的——这个观念对于快乐是一个打击,对于痛苦未尝不是一个安慰。用终极的虚无淡化日常的苦难,用彻底的悲观净化尘世的哀伤,这也许是悲观主义的智慧吧。

  读到这里,突然想到了老师说“学佛与苦难”的问题。学佛修行并不能免除你的苦难,但却可以使你有勇气和定力来接受苦难。确实如此!当你了解了实相后,你会明白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都是生命本身,没有区别,只是你生命表现出它自己不同的形态而已。

  善问:痛苦过吧?快乐过吧?随便拿一件10年前的事问自己,还如当初那般在意吗?苦乐对当下的你,还有很大不同吗?

  善文:穷其一生,无非是为了一个“爱”的念想,无论发于何时何地何人,最终都只是一个念头而已。


  (https://www.misongxs.com/xs/46844/21148.html)


1秒记住米松小说网:www.misong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iso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