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东汉名士的风采
推荐阅读:游戏制作:从原神开始火爆全球! 灵气复苏:我有万能合成台 强势攻陷:女王的大牌明星男友 攻心计:细作王后 人在提瓦特,命座拉满 不打工你怎么成为魔神 超神文明从暗能科技民用开始 娱乐:我带蜜姐走上人生巅峰 女配修仙之逆流而上 无敌,从忽悠女武帝当老婆开始
第321章 东汉名士的风采
看时机成熟了,王允拉着吕布喝酒。
“唉,没想到太师会做出如此禽兽之举,太师淫我之女,夺将军之妻,诚为天下人之笑柄呀。
不是耻笑太师啊,是耻笑你我啊!
耻笑我,不足为道,老夫我本来就是个年迈无能之人,可惜将军盖世英雄,怎能受如此奇耻大辱啊?”
对于口若悬河,耍嘴皮子,还有人心的把握,吕布是远远比不上王允的。
但凡吕布能看得出来,就知道这是个激将法,可惜在气头上的吕布如何能够看得出来?
果然,吕布听完脸色通红,怒气冲冲,手不停的捏着酒杯,全身在颤抖,他在隐忍着杀意。
“啊!”终究是忍不住了,吕布大吼起来,直接抬手把桌子给掀飞了。
“碰!”
王允装作害怕的说道,“将军息怒,是老夫失语了。”
随即,两人开始合计起来。
其实到这个时候,吕布大概也听出来了,王允是很想杀董卓的。
“将军不可连累老夫呀。”王允那演技,完全没有破绽,继续装作诚惶诚恐的样子。
王允心里都笑开花了,他郑重的拜了下来。
简直是人神共愤,天地不容,为了这大汉,为了天下,为了这黎民百姓,我们欲杀董卓,不知肃兄意下如何?”
三人对坐,王允一個眼神,吕布秒懂,向着李肃行了礼。
“我誓杀老贼!”吕布说着牙呲欲裂。
“哼,将军自姓吕,太师自姓董,将军想想他当初对你动刀剑的时候,岂有父子之情?
吕布说着,拿起身旁随身携带的匕首,轻轻的割开了自己的手,对天起誓。
随后吕布又叹气一口说道:“我与他乃有父子之情,恐惹后人议论。”
可惜董卓太过狂妄自大,一意孤行,当董卓车队行至北掖门外时。
“杀啊!”
吕布恍然大悟,“若非司徒之言,吕布几乎自误。”
“誓当杀死老贼,以血此耻。”
结果,出门前马受惊,使董卓坠入泥中,董卓回府更衣,其少妻劝其不要进宫,董卓不听。
利弊得失,清浊忠奸,将军,你好好想想吧!”
王允还是有些疑虑,“只是……只是事若不成,反遭大祸啊。”
要不是将军灵活机敏,手段高明,恐怕早就被他杀了。
终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5月22日,董卓乘车前往未央宫,参与庆祝皇帝病愈的朝贺,吕布随从护卫。
“肃兄,昔日公游说我杀丁建阳而投董卓,今董卓老贼上欺天子,下虐百姓,丝毫没有你当初说的贤明和仁义。
反之,将军若是助董卓,乃是反臣,载之史笔,遗臭万年啊!
太师忍于诛杀,诸将言语有蹉跌者,便戮于前,人不聊生……”
王允说,“李肃当年劝将军杀丁原而投董卓,董卓却未曾升他官职,估计怀恨在心,可以加利用。”
他说着从旁边拿出一只箭矢,然后将它折成两段,“肃若有二心,便如此箭,天地人神共弃之!”
三人又开始一番筹谋。
李肃等人持长戟冲出,刺向董卓,董卓朝服内穿铠甲,所以未伤及要害。
“好好好!”
细数董卓如今所做的事情,无故废了立帝王,毒死少帝太后,掘灵帝墓,火烧洛阳城,吃人肉,喝人血,杀人如麻,屠戮百姓,奸淫公主……
“将军若能匡复汉室,乃是忠臣,青史传名,流芳百世。
王允看火候到了,点头笑道:“若以将军之才,怎能被太师所限呢?”
当时吕布心里都疙瘩一下,他真怕董卓不入宫。
古人对誓言是极其看重的,至少在司马懿对着落水发誓之前,古人大抵都是相信誓言的。
李肃看了一眼吕布,又看了一眼王允,连忙说道:“谢将军,谢大人,肃欲诛董卓之意良久,只恨无同心者,今日有大人和将军支持,何愁大事不成啊。”
“丈夫身居天地之间,岂可郁郁久居人下?”
然而,李肃刺伤董卓手臂,并将其刺下车来,董卓一个驴打滚,躲过下一次攻击,疾呼:“吾儿吕布何在?”
“好。”
这一刻,王允相信了他,“倘若汉室不亡,皆出将军之赐,请受王允一拜!”
吕布说着,眼神带着杀意,只要李肃敢表露出任何的投靠董卓的意思,他估计当场就会把李肃给宰了。
“吕布誓诛国贼,匡复汉室,有违誓言,万劫不复!”
于是他们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把李肃叫了过来。
听完王允的话,吕布沉吟了许久,站起来走了好几步,随即转身说道,“司徒一言,令我拨云见日,茅塞顿开,我意已绝,大人不用怀疑。”
这时候吕布不慌不忙的掏出准备好的诏书,喊道:“有诏讨贼臣,”
直到此时,董卓才发现吕布背叛了自己,大骂吕布:“庸狗,敢如是邪?”
“老贼,我与你势不两立!”
“杀啊!”
“噗嗤!”
吕布的战戟又快又强,直接插进了董卓的脖子上,一时间鲜血四处飞溅。
“哈哈哈!”看见董卓没有气息,吕布哈哈大笑。
主簿田仪及董卓的奴仆扑到董卓的尸前,
“啊!”
他们又被吕布杀死,吕布连杀了三个人。
他随即打开诏书,高声说:“皇帝下诏,只讨董卓,其他人一概不问。”
这一下,在场其他的人都不敢动了。
随后,王允立刻让信使往各政府部门送达赦免诏书。
“万岁,万岁!”
“哈哈哈!”
“这个狗贼死了。”
“老天开眼了。”
“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一时间,士兵高呼万岁,百姓喜极而泣,在大街道上唱歌跳舞,以示庆祝。
长安城中的士人、妇女卖掉珠宝首饰及衣服,用来买酒买肉,互相庆贺,街市拥挤得水泄不通。
那场面简直就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山人海,鞭炮齐鸣啊,比过年还热闹千万倍。
董卓的弟弟董、董璜以及留在坞的董氏家族老幼,都被他们的部下用刀砍死,或用箭射死。
这一下,董卓基本九族皆灭!
这还不算完,董卓的尸体被拖到市中示众。
当时天气渐热,是夏天,董卓一向身体肥胖,油脂流到地上。
看守尸体的官吏便作了一个大灯捻,放在董卓的肚脐上点燃,从晚上烧到天亮,就这样一连烧了几天。
受过董卓迫害的袁氏家族的门生们,把已被斩碎的董卓尸体收拢起来,焚烧成灰,所撤在大路上……
由此可见,这家伙是多么的不得人心啊,百姓恨不得喝他的血,吃他的肉啊!
若是说吕布这一辈子做过什么正确的事,最正确的大概就是诛杀了董卓。
这一下,吕布和王允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他们在董卓府邸搜出黄金二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绫罗绸缎、奇珍异宝堆积如山。
汉献帝任命王允主持尚书事务;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礼仪等待遇均与三公相等,封温侯,与王允一起主持朝政。
随后,《三国演义》里边有一个著名的场景,就是董卓死了之后,蔡邕去哭董卓,王允一生气就把蔡邕给杀了。
但真实历史不是这样,董卓被杀时,左中郎将、高阳侯蔡邕正在王允家中作客,听到这一消息后,为之惊叹。
王允勃然大怒,斥责说:“董卓国之大贼,几亡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疾,同怀其私遇,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
<div class="contentadv"> 于是,将蔡邕逮捕,送交廷尉。
蔡邕也觉得自己不对,所以谢罪说:“身虽不忠,古今大义,耳所厌闻,口所常玩,岂当背国而向卓也!愿黥首刖足,继成汉史。”
当时,许多士大夫同情蔡邕,设法营救他,但没有成功。
太尉马日对王允说:“蔡伯喈是旷世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典章了解很多,应当让他完成史书,这将是一代大典。
而且他所犯的罪是微不足道的,杀了他,岂不使天下士人失望!”
允反驳说:“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
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最后,蔡邕死在狱中。
可见在真实历史上,蔡邕并没有哭董卓,可确实是叹息了,内心有悲痛。
这里面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蔡邕有作死的嫌疑。
董卓死了,大家都高兴的跟过年一样,就你一副伤心难过的样子,你说你该不该死?
现在就出现大问题了,蔡邕是名士,董卓如此残暴。
他为什么会和董卓产生这种微妙的感情呢?
为什么会因为董卓的死而叹息伤心呢?
这个原因也是复杂的,当初,董卓控制洛阳城后,就开始软硬兼施,拉拢士大夫集团成员和自己合作。
董卓拉拢蔡邕的时候,蔡邕的第一本能就是赶紧拒绝,他甚至想跑,可董卓的刀就架在他的脖子上,跑又跑不掉。
于是,面对董卓的软硬兼施,蔡邕终于开始和董卓合作了。
蔡邕投靠董卓后,一直受到董卓的重用,而且在这段时间里,蔡邕风光极了。
看看他的头衔就知道,都被封侯了,高阳乡侯。
在汉朝,没有公的爵位,非刘姓最高的爵位就是侯爷了。
当年,霍去病这么牛,也只是封了个冠军侯而已。
可见汉朝侯爷这个爵位的宝贵了,没有大的功绩是不可能封侯的。
于是,蔡邕家一时间简直是车水马流,络绎不绝,常常连个停车的位置都找不到,家里的客厅永远挤满了客人。
同样,董卓拉拢王允时,王允更是拒绝都没有拒绝。
所以在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时,王允就是董卓的左膀右臂,成为了司徒,三公之一,整个中央政府的日常工作通常就是由他王允负责的。
可是,他们与董卓合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实在难说得很,可以理解为他们贪慕董卓的荣华富贵,也可以理解为他们忍辱负重,试图寻找机会中兴大汉帝国。
现在,王允灭了董卓,所以他与董卓合作必须是忍辱负重,试图寻找机会中兴大汉帝国。
至于蔡邕呢?蔡邕与董卓的关系就比较复杂了,而他的叹息也是符合东汉名士风采和道德的。
古人的道德和现代的道德是有区别的。
首先,汉末,天下大乱,在许多人眼里,未必不觉得董卓也有机会成为一个肃清天下的英雄,而自己追随董卓也未必不会成为传说中的王佐之士。
蔡邕当时大约就是这样想的,所以他开始受逼迫与董卓合作,而在合作的过程中显然是越来越投入。
最后,他听到董卓死于非命的消息,竟然一时情不自禁,实在无法像大家一样表现出高兴的样子。
他叹息的不仅仅是董卓死,而是自己看错了,好些年的努力和投入都化成了灰飞。
其实有这样想法的,不止蔡邕一人。
《后汉书》中有这么一段:“卓乃遣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譬解绍等诸军。
绍使王匡杀班、瑰、吴循等,袁术亦执杀阴循,惟韩融以名德免。”
里面提到的人大多都是名士,而董卓派遣他们去劝解袁绍和袁术,最后被杀了,也是因为他们是真心投靠董卓的,想要立功表现。
而因为韩融太有名望了,所以袁绍等人就放过了他。
可笑的是后来他又回到汉代献帝身边,这是说得好听的,说的不好听的一点,他其实又回到董卓集团,成为了董卓的走狗。
为什么东汉出了那么多名士,为什么他们会有那样的做派呢?
这就得说东汉特殊的人才选拔制度,东西两汉基本是一脉传承,东汉人才选拔也是两个方式。
一个方式就是民间举孝廉这些,第二个方式就是所谓的征召。
征召呢,就是说职为级比较高的人,自己从民间选拔一些人做自己的下属,从而把他送上权利的快车道。
这两种制度呢,就会产生奇异的效果。
第一个呢,举孝廉,就是这个人需要在民间有名气。
这个名气就是在孝和廉两方面,所以东汉人非常讲究孝,一般人得守孝三年。
这个守孝三年,就是在汉朝的时候普及出来的,甚至演变出其他内卷的情况,有的五年,有的七年。
甚至其他内卷的情况,什么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卧冰求鲤……
反正是只有更卷,没有最卷,卷死人不偿命。
可见在任何时代,卷一直是贯彻始终的。
毕竟现实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是赤裸裸而残酷的事实,不可回避。
孝卷完啦,还有一个就是廉,就是来了爵位也好,来了金钱也好,往往我不是扑上去。
而要非常谦虚,要拒绝,即使内心非常想,但表面上伱还得拒绝,假仁假义的。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口碑,获得大家的尊重,才有举孝廉的机会。
为了这个机会,装也得装,不装也得装,卷也得卷,不卷也得卷,毕竟没人看得清楚你心里怎么想的。
还有一个人才选拔方式就征召,这征召呢,职级比较高的人自己选下属啊,从民间选。
那这里边就有问题啊,这个人进入职业快车道,或者当上一个朝廷官员,他不是来自朝廷考核,完全是来自私人关系。
既然是来自私人关系的话,这东汉个人就非常强调他们对自己的老师也好,或者对自己有知于之恩的这群人的感恩之情。
这件事儿在东汉人的个人情感当中,实际上有时候往往是高于他对国家情感的。
这也怪不得吕布杀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丁原,结果在小说演义里面就成了杀了自己干爹,然后就被骂三姓家奴。
这就是造成了另外一个现象,东汉啊,名士辈出,气节非常高,道德追求非常高。
但是他这种道德追求更多是强调个人之间的道德追求,而不是对社会的。
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三国分裂局面的一个原因,他们愿意为了这种气节去忠心于谋一个人,哪怕丢掉自己的性命。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对个人的忠心,可能高于国家和民族。
后面比较出名的就是官渡之战中,袁绍手下两个谋臣,直接演绎了这场战役的走向。
一个是许攸,他投奔曹操,并将袁绍的虚实和盘托出,为曹军偷袭乌巢立下大功。
还有一个人就是审配了,在邺城被破之时,曹操欣赏他是忠义之士,想要饶恕他,但是审配坚决不干。
无奈,曹操处死他,在他临死之前,他大声对刽子手喊道:“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
当真是河北多名士,谁如审正南。命因昏主丧,心与古人参。
忠直言无隐,廉能志不贪。临亡犹北面,降者尽羞惭。
……
当然,王允杀蔡邕,除了因为蔡邕自己作死,何尝没有排除异己的想法。
董卓一死,如今这个朝廷他王允最大,但是蔡邕的名望也很高。
王允可不想有人能和自己分庭抗礼,只能说权力是个极其可怕的东西,它能改变一个人的初心。
最开始的王允是忍辱负重,杀掉董卓,想中兴大汉,当他一步步获得更高的权力之后,很多东西就变了。
果然,作为诛杀国贼的首要功臣,王允自然少不了朝廷的嘉赏和广大百姓的称赞。
于是,王允态度开始发生改变,似乎有些飘飘然起来,他便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无所谓,毫不在乎,甚至居功自傲。
“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而这一切的变化,都造成了最终他生死的罪魁祸首。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永远是管用的。
一个人的心态和能力,如果不足以支撑他掌握更高的权力和金钱的时候,他最终的结局大概是不好。
欲戴王冠,必成其重!
(https://www.misongxs.com/xs/2686/118702134.html)
1秒记住米松小说网:www.misong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iso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