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何不食肉糜
推荐阅读:公主,我真的是好人 今天也只想和路人小师妹贴贴 年近三十,科技立业 华娱:从03年开始做导演 这什么奇葩按钮? 斗罗:龙王传说之匠神 无限修改神豪 连全世界都在撮合我们 替兄弟相亲,女总裁拉我去领证? 从黑袍开始当海王
“仲怀?”
沈从兴和赵策英带着礼物快到福源客栈的时候,碰到了背着行礼,准备出城的顾廷烨。
两人连忙下马,走了过去。
“仲怀你这是要走?”沈从兴看了一眼马鞍旁挂着的包袱。
“嗯,我本来就是打算在禹州休息一晚,赶去和我娘子他们汇合。”顾廷烨说道。
“仲怀你急什么,昨天的事还没感谢你呢。”赵策英说道。
“嗐,都是小事,我也没帮上什么忙。”顾廷烨摆了摆手道。
“仲怀,要走也不急这一天,要不是你,我们也不可能知道那些刺客是死士,无论如何也要给我们一个感谢的机会。”沈从兴说道。
“舅舅说的对,必须给我们一个感谢的机会。”赵策英说道。
顾廷烨推辞了一阵,两人死活不让走,只能一脸无奈的跟着两人重新回了客栈。
他本意上也没打算走,只是以进为退罢了。
顾廷烨自然感觉的到,不管是赵宗全和沈从兴对他都不是很信任。
对于他们的不信任顾廷烨也能理解,而且昨晚他也有些着急了。
思考许久,顾廷烨准备以进为退,做出要走的的样子。
三人进了客栈,因为时间尚早,要了些茶水点心坐下聊了起来。
开始只是闲聊,聊了一阵,沈从兴故作无意的问道:“这次江南平叛是个立功的好机会,仲怀没赶上有些可惜啊,你怎么没想着直接去军中,若是你去找英国公就能赶上了。”
“唉。”
顾廷烨叹气道:“我自然也想过,要是领兵的人是别人我就去了,可惜领兵的是英国公。英国公此人刚正不阿,而且我之前的名声不太好,若是去找英国公,怕是连军营的大门都进不了。”
对于顾廷烨的这个解释,沈从兴和赵策英两人都信了。
英国公不仅刚正不阿,还十分讲究原则,对于那些膏粱子弟更看不上眼。
而且顾廷烨招呼都没打就要离开,也不像是有什么目的的样子。
更何况,赵家也就有個看似尊贵的的宗室身份,实际上十分尴尬,和那些伯爵府比起来都差了一截,更别说顾家那等侯府了。
想明白这些,两人因为赵宗全昨晚那番话而升起的怀疑,瞬间全消失了。
同时心里也有点愧疚。
“仲怀,你觉得那些刺客还会出手吗?”沈从兴问道。
“沈兄既然这么问,说明你心里已经有答案了不是么?”顾廷烨笑道。
沈从兴和赵策英对视一眼,脸色有些阴沉。
他们脸色阴沉,并不是说因为顾廷烨,而是对于未来的担心。
虽然顾廷烨说的那些都只是猜测,但是从刺客如此疯狂的举动来看,很可能是真的。
“两位,听我一句劝,最好还是劝赵团练去趟汴京,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不然…”
顾廷烨说着摇了摇头,没有继续说下去。
“仲怀,实不相瞒,不是我们不想去,实在是我和家父是宗室子弟,按照朝廷规矩,无诏不得离开禹州。而且刺客在城里就敢如此肆无忌惮,一旦出城,又不能调兵随行保护,只会更加危险。”赵策英说道。
“越是如此,越应该去。兖王应该快动手了,接下来的刺杀只会更多。刺客必然想不到赵团练会出城,刺客人数不多,只要一路都走荒野小道,暗中的刺客也没办法搜寻。赵团练若是愿意去京城揭发,我愿舍命相互!”顾廷烨神情严肃道。
“仲怀好像很想让我姐夫去汴京?”沈从兴问道。
顾廷烨愤声道:“我顾家深受皇恩,我猜测兖王有意谋反,却苦于没有证据。这次离京护送我娘子祖父回乡,也是为了眼不见为净。若是赵团练愿意去汴京揭发,就有足够的说服力,哪怕官家不信,也会防范。”
“仲怀,伱先离开禹州,这件事我回去和父亲再做商议,一定劝说父亲进京揭发兖王!”赵策英说道。
赵策英毕竟还年轻,不像他父亲那么小心谨慎。
而且他知道,去汴京告发是最好的办法。
不然兖王一旦成功,他们父子下场必然十分凄惨。
他父亲寄希望于兖王不会成功,但是赵策英却不想去赌。
万一兖王成功,后悔也来不及了。
而他们父子要去汴京,肯定只能带少数护卫偷偷走,顾廷烨武艺不错,有他在身边也能多几分保障。
“我可以在禹州留几日。”顾廷烨沉默了一会说道。
“仲怀多谢了!”赵策英起身郑重的行了一礼。
……
“策英,你真的决定了?”
回去的路上,沈从兴问道。
“舅舅,你觉得现在还有别的办法吗?而且昨晚那些禹州官员的态度你也看到了。若是再不决断,哪怕接下来能在刺杀中保住性命,兖王成功后,能放过我们吗?”赵策英说道。
沈从兴沉默了一会,说道:“可是姐夫他态度坚决,不可能答应的。”
“事在人为,舅舅你得帮我!”赵策英目光坚定道。
“好!”沈从兴点了点头。
……
李安并不知道禹州的事,但是随着距离皇后的寿辰之日越来越近,他心里愈发紧张。
毕竟如今很多事已经脱离了原来的轨迹,他担心顾廷烨能如期的把赵宗全给带到禹州来。
不过李安只能把紧张压在心底,每天依旧去翰林院坐班,休沐的时候和父母一起忙着准备自己的婚事。
虽说李安觉得婚礼不一定能如期举行,但是又不能跟父母说,只能让父母张罗了。
期间李安还收到了一封王安石的来信,信里王安石把完善后的摊丁入亩详细的讲述了一遍。
李安并不完全清楚历史上的摊丁入亩的详细制度,但是看完王安石完善后的,觉得很有可行性,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然而随着李安对大宋内部的了解,发现他之前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
摊丁入亩的本意是让有田的多交税,没田的不交。
但是大宋现在百姓有田的百姓少之又少,大量田地都在地主豪强手里。
百姓没有田地,租种地主家的田地,一样要缴纳赋税。
地主豪强收取高额的租子,百姓能剩下的粮食去掉交税的,只能勉强糊口。
乍一看,摊丁入亩后,这些成为佃户手里又没田的百姓,不用交税了。
但是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没有田地的百姓,不需要交税,这不部分就到了地主豪强的头上。
地主豪强岂能愿意凭白多支出一笔钱粮来交税么?
或许有人会愿意,但是大多数肯定不愿意的。
他们不愿意,就会提高佃户的租子,把这份税收重新转回百姓头上。
这样一来,不仅没有实际意义,反而会加重百姓的负担。
有人可能会觉得,无非就是和原来换了一种形式,最多百姓没得到实际好处,怎么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呢?
举个例子来说吧,原本地主收佃户的租子是六七成,百姓能得到三四成。
而百姓需要交纳的赋税,可能都不到得到三四成中其中的一成。
当税收被转移到地主豪强身上的时候,那些地主豪强可不会因为税收只要办成,就给百姓加办成的租子,因为这样不好计算。
很可能给百姓多加一成,结果那些没田地的佃户,付出的就比原来需要交税的时候还多。
这只是其中一点,还有一个更大的弊端,那就是免税。
古时候都是靠天吃饭,若是哪里出现灾情,朝廷就会根据灾情严重程度来免除一定的税收。
那些地主豪强难道会因为朝廷少收了他们的税,而大发慈悲少收百姓的租子么?
之前李安提出摊丁入亩,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历史上摊丁入亩的出现是为了抑止土地兼并。
但是大宋从一开始就不制止土地兼并,甚至还鼓励土地兼并。
古代一个王朝建立百年的时候,土地兼并的问题就已经很严重了。
这还是在朝廷有政策抑止的情况下。
而大宋不抑制,如今建国已经百年,可想而知土地兼并的问题有多严重。
摊丁入亩是抑制兼并土地的办法,并不是解决土地已经被兼并的办法。
这就好像你吃药预防一些病一样,没有患上的时候可以预防,但是已经患上了,预防的药救命没用了。
既然李安知道这些,那王安石为何没有想到呢?
这个问题李安也想过,思来想去应该只能用何不食肉糜来解释了。
并不是说王安石他不知民间疾苦,而是认知不够深刻。
王安石在地方上任职多年,但是古代有皇权不下乡的说法。
王安石家境很好,做官后也是在县城州城这些地方,对于民间真正的情况并没有那么了解。
加上他一门心思想着变法,整天在想着变法的政策,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过民间的情况。
这一点从他后来变法,地方上因为他变法的政策出现各种问题,他却固执的以为这是变法的阵痛来看,不难看出王安石有点理想主义。
仔细思索了一番,李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信,信里告诉他自己发现的关于摊丁入亩的问题,让他多下乡好好了解一下民间真正的情况,想想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这段时间李安也一直在思考变法的事。
他之前提出可以先从一步一步来解决内部的积弊。
然而这段时间李安又仔细想过,这样做确实可行,但是最终还是要涉及到核心的问题。
也就是大宋最严重的三冗问题。
所谓三冗,就是冗官、冗军、冗费。
不管是彻查盐务也好,还是查别的东西也罢,只能让朝廷的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
朝廷真正的问题还是冗官、冗军带来的冗费问题。
宋处初几十年内,冗官和冗军的问题并不严重,因此朝廷每年税收都有结余。
但是随着冗官、冗军问题越来越严重,荣费的问题就愈发凸现了。
即便彻查盐茶马铁那些能够给朝廷增加一些收入,但是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冗费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还是会把大宋给拖垮。
冗官的原因就是朝廷每次科举录取的人数太多,加上荫封制度的问题,导致官员越来越多。
而官员的俸禄本就高,官员数量的增加,就意味着开支增加。
要想解决很简单,限制科举录取人数和荫官数量,同时减少官员俸禄。
但是不管哪一点,天下大多数文官都不会接受的。
至于冗军的问题也难以解决,冗军的根本问题是因为有辽国和西夏在侧,北方无险可守,需要大量驻军防备。
除此外大宋军队战力弱,也是一个弊端。朝廷只能不断的增加军队数量。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增加军队战力,然后削减军队数量。
想要解决财政危机,无非是开源节流。
但是大宋最需要节流的文官和军队,却偏偏因为各种问题无法节流。
而即便开源,也只能暂时堵住这两个窟窿,并不能彻底堵住。
其实还有个办法,那就是打仗。
一旦能收复那些被辽国和西夏占领的地方,没了威胁自然不用养那么多军队。
同时地盘扩大,不但朝廷赋税增长,需要的官员也增加了。
然而大宋内部的总总弊端,和军队的战斗力,都支撑不了这么做。
如此一来,好像又陷入了死循环。
李安作为一个穿越者,虽然算不上熟知历史,但是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一些好的政策他都知道一些。
但是都想不到解决眼前问题的办法。
李安把自己的这些想法都写了下来,告诉王安石,让他头疼去吧。
……
这天,李安下值回到家里,李南叫住了他。
跟他说他和刘氏准备回去一趟。
现在已经九月中旬了,距离李安婚期还有近两个月时间。
李南打算和刘氏一起回趟扬州,把李安的祖父祖母和大伯一家还有刘氏娘家的亲戚给接过来。
下聘肯定要有长辈在,其次李家在汴京没亲戚,他成亲总不能没有亲戚出面吧。
李安听完想了想就答应了下来。
现在距离兖王动手不远了,到时候汴京肯定要混乱一段时间,父母留在汴京反而要担惊受怕。
他们回扬州,正好也能避开这一段动乱时期。
不过李安不放心让他们两人回去,去师傅那边的武馆,雇佣了八个和师傅学艺的少年。
这些少年算不上武艺高强,但是比普通人肯定强多了,父母有他们保护李安也能放心。
(本章完)
(https://www.misongxs.com/xs/25410/20780.html)
1秒记住米松小说网:www.misong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iso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