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驰道
推荐阅读:弃女惊华
第七十一章 驰道
朱祁镇对这一件事情考虑很长时间了。
越考虑越觉得,国家建设三北防护林,封山育林是多么正确的事情。
很多人都觉得古代都是山清水秀,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其实不是的,最少这个时代不是的。
这个时代北方的森林湿地覆盖面积自然是要比后世强的,最少明朝人口大爆炸,其实在往后一点,也就是在成化弘治年间。
如果朱祁镇能一直活着,大概在三十多年后吧。
但是古代与现代还是不同的。
古代对气候条件的依靠太严重了,根本就是靠天吃饭,对异常气候的承受能力,也是差多了。如果后世气候放在这个时代,不客气的说,北方已经赤地千里人尽相食多少次了。
黄河都断流过。更不要说其他河流了。
朱祁镇对此做过多次推演了,他越发觉得想要治理好北方,让河北重现汉唐之盛,那就必须对北方整个生态环境下手治理。
否则即便下大力气治理海河水系,也是治标不治本。
如何改良整个生态,朱祁镇也不知道,但是他唯一知道的办法,就是种树,大规模植树造林。
但是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前提就是让百姓有代替木料,柴薪的东西。
这也是朱祁镇一定想将以煤代柴的政策推行到整个北方的原因所在。
杨士奇说道:“陛下,煤价昂贵,京师以外,百姓恐怕不乐用之。”
朱祁镇说道:“朕明白,但是朕却知道,煤并不贵,在门头沟百姓采煤根本不用钱的。所以煤价,就贵在运费之上了。”
杨士奇听了,说道:“圣明不过陛下。史记有云: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概百里之外,贩柴,千里之外运米,运费都会超过成本的。”
“陛下而今煤即便一钱不止,运到百里之外,百姓们都用不起了。”
朱祁镇说道:“先生所言极是。朕有一样东西,让先生看。先生请随我来。”
杨士奇不知道朱祁镇想让他看什么,但也就跟着出来了。
一出来就有两顶软轿。朱祁镇上了其中一顶,杨士奇上了另外一顶。
两人一前一后出了紫禁城。
却往西苑而行,没有多长时间,却来到了朱祁镇的菜园子了。
这是朱祁镇当初种植各地农作物,还有各种蔬菜的地方,也是朱祁镇常来的地方。
杨士奇还没有落轿就看见奇怪的东西,就是两条长长的木轨,并列而行,似乎上面包裹着铁皮。
有一群工匠在此,毕恭毕敬的向朱祁镇与杨士奇行礼,领头的却是曹吉祥与刘定之。
曹吉祥之所以在这里,却是王振的小动作。
不管怎么样曹吉祥也是王振的义子,王振不能看护,所以就让曹吉祥负责这里。因为王振知道,虽然朱祁镇亲政之后,对这一片都疏远了很多。但是这一带在朱祁镇心中还是很有地位的。
所以曹吉祥只要能在这里做出成绩来,将来一定能被朱祁镇看在眼里。
而刘定之在这里,却是因为他虽然是大兴县令,但是实际上北京城内,治安问题大多都是刘定之在负责。
在于谦离开之后,刘定之并没有做什么大的更易,不过是将于谦的办法固定下来。
朱祁镇很是满意。
这一次,却是朱祁镇筹谋已久的。
朱祁镇下了软轿,说道:“平身吧。”
“谢陛下。”中人都起来了,朱祁镇直接问其中一个老者,说道:“席大将,可是开始了吗?”
这位席大匠,就是当初为朱祁镇打造煤球炉的工匠。
事实证明,能做到大匠的,都是有两把刷子的。
最少,朱祁镇下令复制秦驰道的命令,这位大匠钻研了数年之后,在今年春天就有了成果。
只是之前,朱祁镇一直在忙。仅仅是来看看而已。
而今朱祁镇心中的计划,也是可以向外面试探一二了。
特别是这一次大灾,更让朱祁镇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朝廷最大的问题,或许并不是别的,而是内部物资调动问题。
很多时候大明并非没有粮食,而是运不上来。
如果大明遍布,不,仅仅是大明北方遍布这种驰道网络,这一次的天灾就不是多难渡过的。
当然了,大明的国力并非无限的。这边大规模治水,那边又大规模修建驰道,朱祁镇可不想赴隋炀帝后尘,弄得功在千秋,自己却身首异处。落个建文帝的下场。
但是该吹风,也要吹风,总要让人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东西。否则将来真要大兴驰道的时候,就不知道会遇到多大的阻力了。
朱祁镇看了一眼杨士奇,说道:“那就开始吧。”
席大匠立即说道:“是。”随即一声令下,一辆马车出现了,马车前面有两匹马。驾车的人一声令下,飞驰而去。绕着这个农场跑了一圈,总长度大概有四五里左右,总之并没有脱离他们的视线。
杨士奇看了,说道:“可是秦驰道?”
朱祁镇说道:“先生好眼力,正是。先生意下如何?”
杨士奇说道:“陛下想用此运煤?岂不是得不偿失?”杨士奇眼睛很是老辣,一眼就看出着木轨包裹铁皮也好,修建的马车也好,都是要花银子,即便这短短数里,估计一千多两银子拿不下来。
更不要说,这木轨恐怕时间长了,还是需要换的。
不管是从经济成本上,还是在植树造林之上,用以拉煤减少各地百姓用柴薪的数量,怎么看,怎么得不偿失。
朱祁镇一挥手,让身边的人都退下。说道:“先生英明,秦灭六国,虽然残暴不仁,但是在很多事情上,不得不佩服,朕登基以来,边防之事,每每问起,都是乏粮,大宁之弃,不就是粮草不继吗?河套不驻兵,不也是如此吗?”
“大明在草原上的步步后退,都是因粮草不济,从来不是打不过。”
“而是粮草不足。”
“朕欲继承太宗先帝之遗志,扫清大漠,太宗五次北伐,得不偿失,重创阿鲁台。以至于而今瓦刺坐大,而今朕不欲重蹈太宗复辙 ,用太祖皇帝之遗策,且耕且战,步步为营,在关内建立驰道,供应大军粮草。在长城之外,建立甬道,连接各卫,连成一气,分割草原,使得各部为朝廷牧马。”
杨士奇听了头皮发麻,说道:“请陛下三思,此事万万不可。”
不同的人听了,理解都不一样。在朱祁镇想来是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是在杨士奇听来,却是令人绝望的军费开支。以及连绵不断数十年的征战。
杨士奇即便是拼了老命,也不许朱祁镇这样做。
朱祁镇说道:“先生莫急,朕自然会三思,不仅仅是三思,而是三十思,三百思,三千思,朕身为大明皇帝,这一件事无时无刻不在想。”
“岂止是三思。”
朱祁镇这一番话,既是在表决心,也是讲价钱。
杨士奇刚刚有些失措,而今也回过味道了,他与小皇帝交手多次,从来觉得小皇帝缺乏少年意气。成熟稳重的好像是一个中年人一样。
此刻想想,刚刚太刻意了。杨士奇长叹一声,半是表演半是真心的说道:“既然陛下心意已决,又何必来问老夫,老夫年事已高,今日向陛下请辞,请陛下放老臣还乡,安度晚年吧。”
朱祁镇一时间有些傻眼。
他固然说得那么大,其实想与杨士奇讨价还价。此刻杨士奇要撂摊子,他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https://www.misongxs.com/xs/2292/60942616.html)
1秒记住米松小说网:www.misong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iso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