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
推荐阅读:弃女惊华
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
宣德十年的冬天,似乎来的早了一些。
纷纷扬扬的雪花,将整个京师都笼罩在一片白色的海洋之中。
一架驴车晃晃悠悠的从便门进入北京城中。
这一年之中,这个时代的北京城是一座兵城。大部分居民都是军户。还有一些投降朝廷的鞑官,所以在大街之上,不少蒙古服色的人来往不断。
这架驴车前面的铃铛不住的响。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之声。
在北京城之中,转了几个弯,就来到了明照坊的一个胡同里面。
这里住的大多都是官员,而且是文官。原因很简单。
这里距离皇城东安门比较近,出了紫禁城东华门,就从东安门出来。出了东安门向南,就是明照坊。
而明照坊南边,就是南熏坊。
各衙门大多在南熏坊之中,办事也比较容易。
当然北京官员很多,自然不可能在这里一个坊中居住。
这驴车停了下来,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官员下车,上前叫门。将名帖=刺递进去。门房一看名刺,立即说道:“原来是于大人,我家老爷早就吩咐了,只要于大人过来,直接进门便是。”
于谦回身吩咐驴车,安排人去客栈先安置下来,待他回去再说在北京城的住处。
于谦进了杨府。
这里就是杨士奇府上。
三杨的作风还是挺正派的,不管是装模作样还是别的,总之是,公事到衙门谈。一般很少有官员上门求见的。
但是杨士奇毕竟是内阁首辅,一个人也没有上门,那也不现实。
于谦到了客厅一看,就有两个官员。在这里等候了。
于谦只来得及与他们寒暄了一下。知道他们是翰林院,这一次过来,却是因为乡试的原因。
太皇太后已经决定明年开恩科,明年春闱,现在算算各地秋闱,也就是考举人之事,已经尘埃落定了。不过,科举是国家大典,这里面有很多事情,都要禀报杨士奇。
只是什么事情在公堂之上,不好说,非要私下里来拜访。于谦心中暗有不悦,也就不与他们多说话了。
片刻之间,就有杨士奇一仆役来请。
书房之中,杨士奇一指椅子说道:“廷益,坐。”
于谦行礼道:“拜见老师。”
于谦乃是永乐十九年辛丑科进士,科名是比较靠后的,乃是三甲九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当年辛丑科的主考官就是杨士奇。
故而于谦也算是杨士奇的学生。
这也是杨士奇是于谦靠山的原因之一。
于谦坐定之后,说道:“老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急召学生入京?河南大旱方过,民力未舒--------”
杨士奇笑着说道:“我知道,百姓请愿,想要留你。只是为人臣如何为大忠?”
百姓请愿留任地方官,在清代已经变成了花样文章。似乎每一个地方官离任,不弄一个万民伞,遗爱靴之类的东西,就不好意思,与人说话。
但是在明初,却还有不少地方官的确为百姓爱戴。有人在某处当知府十几年之久,就是百姓爱戴,不愿意地方官远离。一般情况,百姓只要请愿,皇帝都会批准。
于谦也受百姓爱戴,历史上他就在河南巡抚就当了很久,固然有后期得罪王振,不得升迁,也有河南父老爱戴,不愿意于谦调离的缘故。
于谦心中一动,说道:“为人臣当以左右天子为忠。”
这一句话,看似是问于谦,其实是一种暗示。
左右天子为大忠,其实是一个典故,说的就是一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寇准。当时辽人南下,寇准几乎是挟持宋真宗御驾亲征,才有了后来的澶渊之盟。
左右天子为大忠,就是说寇准在这一件事情上的所做所为。
于谦自然是闻弦音而知雅意。他的回答也只能有一个。
杨士奇说道:“今日,就有这样一个机会。太皇太后点名让你为皇帝讲官,并兼任顺天知府。”
于谦心中一跳。不过随即镇定下来了。
这也是于谦修养好。作为士大夫,谁不想为天子之师。
于谦皱眉说道:“学生有些不明白,这是太皇太后安排的?”
这两个官职风马牛不相及如何能连在一起?
杨士奇对于谦的表现,还是挺满意的。
遇见这般大事,还能喜怒不形于色。他心中暗道:“于谦办事干练,遍历内外,熟知地方情弊,唯一有问题的是,对中枢不大熟悉,看看吧,如果他能得陛下赏识信重,将来就将他从顺天知府上调入六部之中。”
于谦入京之事,杨士奇并没有多着急办。里面还有一些波折。毕竟河南旱灾刚刚过去,于谦又想整修黄河堤坝。这些事情总要收尾。
杨士奇熟知地方情弊,所以宁肯让于谦在地面逗留一两个月。也不想因为官员交接问题,贻害百姓。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
因为于谦的事情,皇帝特别在早朝之后,留下杨士奇奏对,问得就是于谦何时入京?
杨士奇虽然在很多事情上不说话,但是却是心中明白的很,即便是宫中一些事情,也万万瞒不过他这个三朝老臣。
他知道,皇帝在秋日那一场风波之后,变得安分多了。每日除却雷打不动的读书之外,又开始在侍卫的指点之下,练习骑射。
奏折也看,但是再也不发一言。
越过太皇太后召见大臣,更是没有的事。
唯一一次,也就是这一次问于谦。
杨士奇这才明白,于谦在皇帝心中可是简在帝心。比他想象之中还重要。
于是杨士奇对于谦的态度也变了。
到了杨士奇这个年纪,有些事情,他都要想了。
比如后事。
杨士奇只有两个儿子,长子不成器也就罢了,但是狂妄不知收敛,残害百姓,有时候杨士奇就想亲手将长子给杀了,清理门户。
但是下不了这个心。
似乎因为长子的原因,对次子的管束又太狠了。
此子老实倒是老实,但是想在朝廷上立足,却不能仅仅是老实。所以杨士奇政治遗产,却不是他们能够继承的。
杨士奇有心在年轻一辈之中,选出几个人来。以免他死后,朝廷青黄不接。
杨士奇选人的标准有很多,但是其中有很大的分量,就是与皇帝的关系如何。
有明一代,仁宗东宫诸臣,是与皇家关系最好的。可以说君臣知遇,善始善终。仁宗皇帝宣宗皇帝对大臣,犹如家人。
也正是因为这样亲近的关系,东宫诸臣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才有仁宣之治。
虽然不好听,但是臣子最重要的不是才能,而是圣眷。
杨士奇不知道于谦到底如何入了皇帝之眼。但是既然皇帝记住于谦。杨士奇心中于谦的分量,就大大加深了。
今日一试,于谦清廉有节,又有城府,不是如李时勉一般,忠直有余,权变不足。毕竟在内阁的位置,不能光凭忠直来办事。
杨士奇将皇帝受罚之事,给于谦说了,自然有春秋笔法,有些省略。对皇帝与太皇太后都有所美化。最后杨士奇问道:“你觉得皇上之心,如何?”
于谦说道:“陛下天资聪慧,继承太祖太宗清净大漠之心,亦知道虏不可骤灭之理,实乃朝廷之福,只是可惜,而今天下卫所,早就不是太祖太宗时候了。大军不北伐尚可,一旦北伐恐怕淇国公之遇,复现于今日。”
淇国公丘福授命北征,全军覆没。这是永乐一朝少有的大败仗。
杨士奇说道:“这也是太皇太后让你担任讲官的原因所在。”
(https://www.misongxs.com/xs/2292/59925850.html)
1秒记住米松小说网:www.misong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iso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