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松小说网 > 战国大司马 > 第271章:安排诸事【二合一】

第271章:安排诸事【二合一】


  『PS:六千字的章节一般都在六千六七百左右,不少了吧……』

  ————以下正文————

  八月初九晌午,即蒙仲带着人马启程前往方城的时候,仅相隔半个时辰,便有府上的门客将消息送到了薛公田文耳中。

  得知这个消息后,田文的心情大为畅快。

  片刻后,待他倚重的幕僚冯谖来到书房后,田文满心高兴地对冯谖说道:“蒙仲那小子,最终还是乖乖前往方城赴任了……”

  听了这话,冯谖的脸上露出了几许古怪的表情。

  旋即,他问田文道:“薛公,蒙仲可是贤才?”

  闻言,田文脸上的笑容逐渐收了起来,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副怏怏之色。

  但考虑到追问他的乃是冯谖,他最终还是诚恳地给予了回答:“是。”

  “可是贤才?”

  “是。”田文二度点了点头。

  “日后或能走到怎样的地步呢?”

  “或……或能封君拜侯……”

  田文缓缓走到窗棂旁,看着窗外的庭院,幽幽地说道。

  事实上,自从赵国那件事后,田文就知道蒙仲这小子相当厉害,更何况前段时间蒙仲在伊阙山击退了秦国的军队后,他愈发认识到了蒙仲这小子的能耐,在心中给予了高度评价。

  但是,他绝对不会将这些评价说出口,更不会使其传到蒙仲的耳中——这是看重颜面的他所无法容忍的!

  不过此刻书房内就只有信赖的家臣冯谖,因此田文倒也不介意道出心底的真正想法,即他对蒙仲的真正评价。

  “……”

  听到从田文嘴里说出「封君拜侯」四个字,冯谖心中还是很欣慰的,因为这是田文信任他的表现。

  但他还是忍不住问道:“既然薛公知晓那蒙仲是个大才,却为何不肯与他化解恩仇?”

  田文沉默了片刻,旋即淡淡说道:“我为何定要与他化解恩仇?当初他在赵国那般羞辱我,我看在他受宋王之命送来薛邑的封赏状,姑且饶他一命,还要怎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既承诺不取他性命,便不会再加害于他,但,他也休想轻易在魏国踏足高位……”

  不得不说,田文着实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好面子、重承诺的他,既然当初说过不再仇视蒙仲,那就自然不会再想着设法加害蒙仲,但这并不代表田文不会刻意为难蒙仲。

  就好比这次,蒙仲在魏国立下了大功,但田文却设法将蒙仲的食邑选定在了遥远的魏国边境,不过话说回来,三千户的食邑规模却丝毫未变,甚至于,叶邑、舞阳两邑两地加起来还不止三千户——说到底,就像蒙仲所猜测的那样,田文纯粹就是想让他不痛快!

  “何必呢?”冯谖苦笑一声,摇摇头说道:“既已得知蒙仲日后前途不可限量,薛公何必再处处为难他?在下以为,若薛公效仿秦国的相将之制,将蒙仲收为羽翼……这蒙仲,便可以成为您的‘魏章’!”

  他口中的魏章,即曾经秦国国相张仪信赖的将领与搭档,他们一人在咸阳出任国相,一人在外执掌军队,而待等张仪奔赴魏国胁迫后者屈服于秦国时,魏章即是张仪的爪牙,只要张仪一声令下,魏章即会率十余万秦军攻至。

  正因为如此,当时中原诸国才会如此畏惧张仪——真当“七尺大丈夫”张仪游说诸国就只凭一张嘴么?他背后有名将魏章以及所率的十余万秦军在默默支持他哩!

  而蒙仲……

  在冯谖看来,倘若眼前这位薛公能将蒙仲收为己用,效仿秦国的相将制度,田文在朝出任魏相,蒙仲在外执掌军队,互为依靠、两相得利,纵使面对秦国又有何惧?!

  但不知什么原因,田文就是不愿意与蒙仲彻底化解恩仇。

  果不其然,在听了冯谖的话后,田文幽幽说道:“没有那个必要。……他到魏国仕官,是为了使魏国庇护其故国,而我任魏相,无论与他相处地好与坏,他都得遵从我的相令。除非他离开魏国,否则,我令他向东,他便不敢向西……”

  听闻此言,冯谖长长叹了口气。

  而就在冯谖思索着该如何劝说眼前这位薛公时,忽然屋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旋即,有一名士卒走入了屋内,对田文附耳低声说了几句。

  “哦?竟有此事?”田文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见此,待田文挥挥手遣退了那名士卒后,冯谖忍不住问道:“薛公,发生了何事?”

  只见田文伸手拍了拍窗棂,平静地说道:“就在方才,田黯进宫请见了魏王,恳请魏王允许扩充方城一带的驻军,扩增到五万人……”

  『方城?那不就是蒙仲即将赴任的职位么?』

  冯谖心下暗暗想道。

  “大王怎么说?”他好奇问道。

  “……大王起初只允许扩增到三万人,因此田黯提出了一个建议,即剩下的两万军队,无需朝廷拨给钱粮……”

  “咦?”冯谖闻言惊讶地说道:“那蒙仲,竟自愿承担剩余两万军队的开支?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听了这话,田文冷笑道:“他背后还有段干氏,还需他为他担忧?”

  “这倒也是……”冯谖笑着点了点头,旋即又问田文道:“那……薛公对此有何看法?”

  “呵。”只见田文轻笑了一声,淡淡说道:“拨出三万人的款项,就能收获五万精锐,何乐而不为?”

  见此,冯谖嘴角不易察觉地露出几许笑意,故意又问道:“薛公不担心那蒙仲执掌重兵后对您不利么?”

  “就凭他?”

  田文冷笑道:“我田文若有朝一日在魏国失势,必然是因为失去了魏王的信任,岂会因为他?”

  说到这里,他脸上的笑容徐徐收敛起来,皱着眉头又说道:“这样也好,蒙仲手中有了这些兵,我魏国或许有机会干涉秦国进攻楚国的战事……”

  冯谖当然知道田文设法将蒙仲封到宛地一带,其实还有一层外人所不知的意思在,因此他压低声音问道:“薛公当真要介入秦楚两国的战事么?”

  听闻此言,田文皱着眉头说道:“先生又来考验我?田某就算再愚钝,也猜得到秦国接下来必然对楚国用兵,胁迫楚国屈服于秦,继而再挥军攻伐我魏韩两国。非是我要介入秦楚两国的战事,而是必须这么做,否则若坐视楚国倒向秦国,后果不堪设想。”

  “那田黯此番希望扩充方城驻军的事……”冯谖故意提到。

  田文闻言冷笑一声,淡淡说道:“姑且当做不知就是。……我倒是更希望那蒙仲能尽快训练出五万新军。河东、邺城两地的驻军不宜轻动,但倘若那蒙仲能尽快练出一支军队,我或许就有机会设法挫败秦国那「挟楚国以攻魏韩」的意图!”

  『明见!』

  冯谖闻言点了点头。

  旋即,在稍稍迟疑了一下,他试探道:“但……即便如此,您还是不肯与那蒙仲化解恩仇?”

  “绝无可能!”

  田文面色微变,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见田文回答的如此果断干脆,冯谖亦没有办法。

  平心而论,田文是个很矛盾的人,也的确并没有传言中所美化的那么好,想当初他冯谖初至田文府上时,他为田文到薛邑去收取息钱(高利贷),随后见薛邑的百姓过的很苦,冯谖便当众将那几箱借据给烧了。

  事后田文非常生气,将他冯谖赶出了府邸。

  直到最后田文意识到了“民心”的作用,又亲自将他冯谖给请了回来,且从此再也不提薛邑的息钱。

  要知道,田文是为了蓄养那三千门客,才会在他自己的封邑设息钱,结果因为他冯谖的关系,连本带利全赔进去了,可即便如此,田文最终还是把冯谖又请了回来,奉为上宾。

  不得不说,在“轻钱财、重信义”这方面,田文确实无可褒贬,可拥有这等胸襟的人,又不肯宽恕曾经得罪过自己的人,这让冯谖着实有些想不明白。

  不过……

  『……暂时就先这样吧。』

  冯谖暗暗想道,毕竟据他所见,田文已经很满足于将蒙仲打发到宛地,并不准备再针对蒙仲,反而还准备利用蒙仲去挫败秦国的野心,因此他倒也没有必要冒着触怒田文的危险去劝说什么。

  只是在心底,冯谖觉得非常可惜,毕竟当年张仪与魏章这对搭档,着实令中原诸国惊恐不已,而现如今,田文与蒙仲其实也有机会达到当初张仪、魏章那般的高度,只可惜田文始终不肯与蒙仲真正化解恩怨。

  数日后,由于田文这边的故作不知,田黯最终还是说服了魏王遫,使魏王遫允许将方城的驻军扩增到五万人,但就像田黯先前承诺的那样,大梁这边只给予蒙仲三万军队的钱粮,倘若蒙仲确定要用满五万人的编制,那么多出来的两万军队,就得由蒙仲自己承担。

  其实倒也不是魏王遫吝啬,只是这一次战争,魏国的损失实在太大,阵亡了足足十万士卒,且其中还有将近一半是魏武卒,单单抚恤的金额,就已经让魏国的国库出现了赤字,哪里还有余钱让蒙仲组建新军?

  也亏得魏王遫并不昏昧,他在田文的分析下,已得知秦国接下来的目标是楚国,意在迫使楚国屈服后再次攻伐魏韩,因此,即便国库再艰难,魏王遫也会拨出所剩不多的钱款,让蒙仲组建新军。

  确切地说,并不止蒙仲,公孙竖的河东军,魏王遫也决定重新补充至十万人,毕竟河东(郡)维系着魏国一半的税收来源,绝对不容有失——倘若失去了这片土地,那他魏国就再也无力阻挡秦国了。

  而与此同时,蒙仲等人仍在前往方城的途中。

  方城,它位于魏国最南边的边界,距离大梁约有六百里的路程,距离蒙邑则有九百里左右,可谓是非常的遥远。

  正因为路途遥远,因此在临行时,蒙仲决定先回蒙邑一趟,一方面看望老师庄子,一方面将愿意投奔他的蒙邑诸家族子弟一同带往方城,顺便将家中的母亲、妹妹以及新婚的妻子亦带往方城定居——毕竟若不出意外的话,蒙仲他们得在方城一带居住很长一段时日。

  因此在出发的时候,蒙仲就将队伍分为了两支。

  其中一支由蒙遂、蒙虎二人率领,其中蒙遂暂时统率约一千五百名步卒,而蒙虎则与其副将曹淳,统率三百余骑兵沿途保护,这支队伍先启程前往方城。

  而另外一支队伍,便是华虎、穆武二人所率领的六百余骑兵,他们将沿途保护蒙仲、武婴、乐进、乐续等人,先回蒙邑一趟,然后再追赶蒙遂、蒙虎二人的那支队伍。

  考虑到前赴方城任职的期限有足足一个月,因此蒙仲等人倒也并不着急。

  至于蒙仲另外一位老师孟子那边,时间就不算宽裕了,因此蒙仲在从大梁临行前,便给孟子写了一封信,大概地讲述了一下他即将前往方城担任城令的事。

  大梁距离蒙邑,还是有段距离的,但由于蒙仲这支队伍全部都是骑兵,因此倒也花不了多少时间。

  倒是在穿越魏宋两国边境的时候,花了些工夫。

  魏国这边的关隘还好说,在蒙仲取出魏王遫册封他为「方城令」的公文后,关隘内的魏国守军立刻就改变了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关隘的守将,正是当初蒙仲前往魏国时,亲自下关盘问他的那位守将。

  仅仅不到一年的工夫,当初被他盘问过的宋国小子,居然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城的城守,不得不说那位守将亦是大感吃惊。

  而相比较魏关这边,经过宋国的关隘则更加麻烦,哪怕蒙仲说出自己的故籍、说明自己的来意,也无法说服那座宋国关隘的守将开启关门放他们进入宋国。

  最终,蒙仲只能让蔡成、吕闻二人率领六百余骑兵在宋国国境外驻扎,而蒙仲则带着华虎、穆武、向缭、武婴、蒙横、蒙珉等人返回蒙邑。

  由此可见,虽然现如今魏国与宋国结了盟,但两国的军民彼此间还并不信任,因此那名宋将自然不会放任蒙仲麾下的六百余魏国骑兵进入国内——这是人家的职责所在。

  暂时撇下了六百余骑兵后,蒙仲等人骑着马,而蒙横、蒙珉则乘坐战车,双方又赶了两日路程,最终才抵达了蒙邑。

  待进入蒙邑境内后,蒙仲吩咐蒙横、蒙珉两位族兄带着族弟蒙傲先回蒙邑,而他则与华虎、穆武、向缭、武婴、乐进、乐续等人,先前往庄子居,拜访他们的老师庄夫子。

  骑兵的速度,自然要比战车快得多,只是大半个时辰,蒙仲一行人便抵达了庄子居。

  只见他们一行人将战马拴在庄子居外的竹林中,一个个轻车熟路地走向庄内,平白让居住在庄内的各家族子弟吓了一跳。

  也难怪,谁让蒙仲这些人一个个身穿戎装,腰悬利剑呢。

  不过待庄子居内的乐氏子弟认出了乐进、乐续二人,而其余家族子弟亦认出了蒙仲、华虎、武婴、向缭等他们家族的族人后,对方这才知道只是虚惊一场,连忙代为向庄子、庄伯禀报。

  片刻后,蒙虎领着华虎、穆武、向缭、武婴、乐进、乐续等人,到主屋的堂屋内拜见了他们的老师庄子,恭恭敬敬地向这位老师磕了几个头,作为弟子未能侍奉在老师左右的赔罪。

  其实嘛,庄子并不在意这些虚礼,不过考虑到这是蒙仲等弟子发自内心的行为,他也不会去阻止——顺其自然嘛。

  直到蒙仲等人行过重礼后,庄子这才微笑着问道:“此番前往魏国,有何收获?”

  听闻此言,蒙仲拱手说道:“回老师的话,弟子等人在魏国时,作为魏军前往救援韩国,侥幸于伊阙击败了进犯的秦国,助韩国击退来敌,夺回宜阳、新城两地,魏王因此封弟子方城令,赐叶邑、舞阳两地三千户,作为食邑……”

  当时庄伯亦在旁,在听了蒙仲的话,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他吃惊问道:“食邑三千户?”

  “是的,庄伯。”蒙仲点点头道。

  听闻此言,庄伯发自内心地露出了高兴的神色。

  这也难怪,毕竟他没有子嗣,而蒙仲、蒙遂、华虎、穆武、向缭、武婴、乐进、乐续等人,几乎是他与庄子看得长大了,与他的儿孙无异,现如今,得知蒙仲等人如此争气,小小年纪就已经获得了寻常人一辈子得不到的封邑,庄伯由衷地感到高兴。

  他笑着说道:“老朽立刻让居内的那些小子准备些菜肴,今日一定要庆贺庆贺。”

  说罢,他兴高采烈地离开了。

  而相比较庄伯,庄子的反应则较为平静,毕竟这是一位将一国国相之位弃如敝履的在野大贤,区区一个「方城令」还进不了他的法眼,他看重的,从来都只是蒙仲、蒙遂、华虎、穆武、向缭、武婴、乐进、乐续这些弟子而已。

  只见他点点头说道:“得到了封邑?这很好,接下来你等可以趁机机会,学习一下治国之道。在这天底下,有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邑主、邑君,有的邑主、邑君顺天而为,受到邑民的拥护;而有的,则倒行逆施,最终遭邑民驱逐,甚至被害……你等众人,皆是老夫看着长大的,老夫了解你等的秉性,倒也无需再做嘱咐,相信你等定能将方城、叶邑、舞阳三地治理好。”

  “是。”

  蒙仲恭敬地低了低头,旋即提出了他的想法:“老师,来时弟子等人商议过,希望能将老师迎到方城,如此一来,弟子等人便能日日侍奉于老师左右。”

  “呵呵呵……”

  庄夫子闻言笑了起来,捋着髯须笑道:“你等有这份心就足够了,至于老夫……老夫在这边住惯了,不想经历奔波前往方城……”

  见此,蒙仲与华虎、穆武、向缭、武婴、乐进、乐续相互瞧了一眼,心中难免有些失望。

  当晚,蒙仲等人在庄子居内暂住下来,接受庄伯与居内各家族子弟为他们准备的庆贺之宴。

  不过虽说是庆贺之宴,菜肴其实也颇为寻常,量也不是很多,到最后诸人只吃了七八分饱,毕竟庄子最厌恶的就是铺张浪费——作为道家子弟,哪怕是一粒米都不允许浪费,毕竟这皆是天赐之物。

  待吃过饭后,庄子又逐个考验了诸弟子的学问,询问他们在魏国期间看过什么书。

  不得不说,当庄子问起这个问题后,华虎、穆武、向缭、武婴、乐进、乐续等人个个面色顿变,低着头缩着脑袋,面露讪讪之色,唯独蒙仲很有底气地说道:“在魏国时,弟子已阅遍《春秋公羊传》。”

  在经过蒙仲的解释后,庄子这才知道这《春秋公羊传》,即当年儒家圣人孔丘传给弟子子夏,子夏又传给公羊高,公羊高又传给其子公羊平的那部讲述鲁国兴衰的史记。

  而一想到儒家,庄子又不由地会联想到孟轲那张可恶的老脸,继而对此兴趣缺缺。

  但蒙仲勤奋好学的行为,还是得到了庄子的高度赞赏。

  有一点,道家与儒家是共通的,那就是对「学」的态度。

  即是活到庄子这把年纪,他还在学习天象、揣摩天意,而儒家亦是,对学非常重视——两家的区别仅在于,道家弟子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养,追寻天道;而儒家弟子学习,大多则是为了更好地当官。【PS:儒家弟子中也有隐居做学问而不问世事的,尤其是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的分支,但大多数儒家子弟学习,还是为了仕途。】

  次日,蒙仲、华虎、穆武、向缭、武婴、乐进、乐续暂别了庄子居,且在庄子居外分别,各人分别返回自己的家族,相约将有意投奔蒙仲一同前往方城的家族子弟集合于蒙邑,而蒙仲,则返回家中,与母亲、妹妹以及新婚的妻子团聚。

  不得不说,当得知蒙仲已在魏国得到了三千户的食邑后,蒙氏一族极为重视,非但没有制止蒙横、蒙珉这些家族中的年轻人投奔蒙仲,反而极为支持。

  这也难怪,毕竟族内似蒙箪、蒙荐、蒙羑等老人也感觉地出来,宋国渐渐地不再平静,这里或将成为四战之地,为了家族的延续,他们决定让一部分年轻人跟着蒙仲前往方城闯荡,而另外一半,则守着蒙邑这片故土。

  也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祖业,岂是轻易就能割舍的?

  一日后,华虎、穆武、向缭、武婴、乐进、乐续领着各自家族有意投奔蒙仲的族兄弟,在各家族族长、长老们的带领下,一同来到了蒙氏一族的乡邑,蒙氏一族为此设宴款待。

  细数这些愿意投奔蒙仲的各家族子弟,竟有不下三百人。

  毫无意外,这些各家族子弟,将成为蒙仲日后在方城的班底核心,蒙仲将围绕着他们,重新组建一支五万人的军队。

  五日后,即八月二十二日,蒙仲等人辞别了老师庄夫子,辞别了各家族,带着各自的家人徐徐前往方城。

  途中,蒙仲取出了老师庄子在他临行时所赠的一卷竹简,将其徐徐展开。

  只见在竹简上只写着两个字。

  仲道!

  这是庄子为蒙仲所取的表字。

  本来蒙仲的名字“仲”,其实纯粹就是兄弟排行第二,因此蒙仲说白了就是蒙二的意思。

  但庄子为蒙仲所取表字中的“仲”,却取“中”的意思,即不偏不倚、位在其中。

  顾名思义,庄子为蒙仲取表字为仲道,就是希望他不被功名利禄等外物所侵,不偏不倚,走只属于他自己的道路,追寻只属于他个人的大道。

  “蒙仲,字仲道……”

  虽然念起来稍有些拗口,但蒙仲却颇有兴致地反复念叨着。

  因为这个表字,寄托着他老师庄子对他的高度期望。


  (https://www.misongxs.com/xs/22896/462168353.html)


1秒记住米松小说网:www.misong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iso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