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章 同情
……
今天第二章,补昨天的,大家别看漏了
……
如何签订合约,是核心问题,需要审慎对待。
不同的合约政策,意味着在接下来的15年里,国内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以及未来的公司企业,将以何种形式进行科研。
像美国军火商那样先给钱再做科研?做出来追加资金,做不出来算?
还是像日本财团那样做了一边做科研一边要政府补助?
又或者,继续走苏联按需分配的老路?
坐在这间会议厅里的人,都是有想法的人。
给“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工作可是没有多余工资可拿的,甚至连补贴也没有,学者们趋之若鹜的原因只有一个,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令个人意志影响国家建设。
这种将个人的思想转化成影响力的感觉,千金不换!
这其中,朱院士就等于是思想和影响力的转换器。
朱院士接受了你的思想,按照你的想法撰写文件,你的思想就变成了影响力。
如果朱院士不接受,你的想法就没有任何价值。
现在,朱院士主动邀请杨锐,又主动询问杨锐,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满房间的人,都是跃跃欲试的盯着杨锐。
杨锐发表意见,自然重要,与此同时,反对和补充意见,同样重要。
相应的,成功的反对与成功的补充,或许也会削弱杨锐的影响力。
杨锐坐直了些,再看看两边,仔细的斟酌语言后,道:“我觉得这个计划,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既然是面向全国的,那么,如果保证研究效率,就是很重要的部分。”
我有个初步的设想,首先,课题的合同只签订一年,下一年的合同是否续签,要看前一年的合同的完成情况,以及该单位在该课题上,是否仍保持优势楸决定。这里就是两个步骤,第一,之前的合同是否完成。”
杨锐顿了一下,道:“就以我正在做的胚胎移植的研究为例,第一年的合同,我们和多家相关单位签订合同,做出要求,比如,简单来说,完成牛的半胚移植,做出小鼠的冷冻胚胎移植。到了第二年,我们就可以检验合同是否完成,如果完成,那很好,就可以直接续签新的合同,做出新的要求。如果没有完成,就进入二个步骤,看该单位的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是否仍然处于优势状态……”
“如果仍然是优势状态的,说明我们前一年的目标定的太高了?”朱院士微微点头,表示理解。
杨锐点头道:“就是这个意思,如果第二年,有两家单位没有完成小鼠的冷冻胚胎移植,但是,他们的课题进度仍然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那就仍然与他们签订合同。只有既没有完成合同要求,又没有处于领先的课题组,才会被淘汰。”
“那他们之前做的研究就全部白费了?”反对派的学者,立即提出意见。
杨锐顺势看过去,后者毫不迟疑的自报家门,道:“华中农业大,肖凤忠。”
说过,肖凤忠笑一笑,说:“怕你忘了。我不爱记人的名字,觉得浪费时间,一样啊,我觉得明知道有研究所要通不过检查,还要投资金给他们,也是浪费。浪费资金,也浪费这些研究所的时间和精力,做不了国家级项目的研究所,就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项目,也不错嘛。”
对方虽然是反对,但语气并不激烈,杨锐于是耸耸肩,反问:“应该说,我们将这些既没有完成合同要求,又没有处于领先的课题组淘汰,是为了接下来,我们就不用浪费资金和资源了。”
“要是这样子,我们不是应该在签订合同之前,就先判断哪个所能完成,再给他们吗?把之前的浪费也省去了。”
“这就是我提出第二点的理由。以竞争促进联合。有竞争,大家都吃大锅饭,如何体现效率?被刷下去的院所,之前的研究也不是完全浪费,我们可以将他们的部分成果合并过来。”杨锐等大家消化了一下自己的话,又道:“咱们是国家级的科研项目,申请了该项目资金的课题,其成果产出就是属于国家的,部分合并或者全部合并,局限于该课题的话,我想也是理所当然的。否则,资金和资源的管理将是一道难题,虽然立项之前必然要进行判断,但是,全部依靠判断,恐怕是大家都做不到的吧。”
这一次,就没人提出反对意见了。
别看这里有十几名生物学的学者做顾问,但是,就算这个人数扩充十倍,一百倍,也不足以对所有项目进行判断。
更不要说隐性的不公正了。
肖凤忠靠着椅子笑了笑,没有继续纠缠。
杨锐看向朱院士,想了想,又接着道:“国内目前的科研目标,其实基本上都是跟踪研究的状态。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自己的优势,也就是说,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研究目标,当然,我们不知道相对具体的研究状态,但是,我们知道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此一来,我们设定的合同,合理性就大大增强了。”
这句话彻底的说动了朱院士。
所谓跟踪研究,或者技术转化,技术引进,不管叫什么名字,归根结底,就是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
中国是后发国家,85年的中国更是如此,就整个学科来说,落后30年一点都夸张。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做出合乎实际的计划。
科研是非常实际的,落后了就学习,没什么好丢人的。
不过,如何学习就是问题所在了。
一个班里成绩落后的学生,要怎么样才能赶得上名列前茅的同学?只要拼命努力就行了吗?——只有智商落后的家长才会这么说。因为班里名列前茅的学生,也是在拼了命的努力。
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来说,首先应该学习的是名列前茅的学生的方法。
名列前茅的学生是怎么学英语的?每天早上站在高高的山岗上狂吼40分钟?或者,是将英语单词做成卡片,不停的反复背诵?又或者,是将牛津字典摆在桌面上,从字母A背到字母Z?又或者,是花钱请个一对一的家庭教师,每周两三次的做研习?更或者,是寒暑假旅居美国,感受英语环境?
只有一一尝试,摒弃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适合自己且家庭能承受的方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所谓的弯道超车,或者截弯取直,正是后发国家的优势所在。
如果不利用后发国家的优势,只是努力和奋进,不过是自我满足罢了,于现实无补。
朱院士重重的点点头,不等其他人再表达意见,道:“杨主任的功夫扎实,恩,这个思路,我们要学习。”
说着,朱院士就站了起来,等于宣告会议结束,人群乱蓬蓬的四散而去,有的去做自己的事了,有的就围上了杨锐。
杨锐知无不言。
他今天过来,就是展示能力的,何况,首版863的计划,藏着掖着也没什么用。
朱院士回到自己座位上,一面看文件,一面竖着耳朵听会议室里的讨论,偶尔还会插上一句,这是他做事的习惯。
而杨锐参与的讨论,明显是他倾听的重点。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如果是讨论其他问题,杨锐或许与一两名学者做到你来我往就不错了,但是,讨论这种远期计划,杨锐的优势就太大了。
对方的话一出口,杨锐在脑海中稍微搜索一番,就能找到对应的结果。
这里本来就是最终决定的现场,大家说出来的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杨锐的回答就更显的难得。
不知什么时间,朱院士已是放下了手里的文件,一门心思的听了起来。
老曹看到了,念头一转,突然提高一些声音,道:“杨锐,不如你也来我们这边好了。”
朱院士也不由的看向杨锐。
杨锐愣了一些,倒是真的有些心动。
他目前所在的“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监督委员会,要执行监督职责是很难的,可以说,监督委员会的委员,全得靠自身能力来做监督。因此,其中大部分的成员,都是国家部委的干部,他们的权威来自于其本身的职权,而非来自监督委员会。
而老曹等人虽然名为顾问,却是做着实际工作。他们的工作,是有能力影响********十多年的科学发展的。
不过,杨锐很怀疑自己在这个十多名一流学者组成的顾问团里,是否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略作考虑,杨锐还是首先推辞道:“我本人倒是很有兴趣,不过,我现在有一些麻烦事,没有处理干净以前,恐怕不适合加入进来,免得影响你们。”
老曹大大咧咧的问:“什么麻烦事能有这么大影响?”
他们所在的单位说起来级别不高,但有资格影响到的也确实不多。
杨锐等的就是这么一句,稍作犹豫,就摇摇头,道:“我之前申请的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刚刚做出一些成果,被区里做出决定,转交给华东畜产品研究所了,我无能为力,说起来实在有些丢脸。”
杨锐的表情,是懊恼而令人同情的。
……
(https://www.misongxs.com/xs/15988/336315772.html)
1秒记住米松小说网:www.misong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iso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