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松小说网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707章 到了李司空手上,什么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第707章 到了李司空手上,什么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诸葛瑾亦步亦趋跟着李素和诸葛亮入席,一边走一边观察两旁的景致楼台。

  李素今日选来款待宴客的地方,是毕圭苑内一座湖心亭榭,有九曲石廊桥连接两岸。这也是这座前皇家园林里,少数完全没有被战火波及过的地方,保存得比较完好。

  当年董卓撤走时让人放火,也没来得及特地跑到湖心小岛上专门放一把。岸边的房子烧了后,火也没法越过湖水蔓延过来。

  作为一个同样熟读诗书精通历史教训的文官,诸葛瑾对于这些古朴遗迹的脑补能力非常强大。看着这一草一木的遗痕,他就能脑补出:

  或许当初董卓留在此地的守将,被赵云奇袭击杀时的场景,便颇似王莽临死前逃上渐台避火的窘境吧。

  这种通感,没文化的人很难联想。就好比一个考古学教授和一个文盲,同样去博物馆参观,文盲就是瞎看,考古大佬看到一片砖都能看出文章来。

  诸葛瑾也看得出来,李素对于灵帝留下的那么多“奇观”,采取的是借鉴保留的态度。只要保存完好,就会继续留用,不会盲目大拆大建、为拆而拆。

  要拆的都是多多少少有损坏、确实不能直接利用的部分。这也算得上是慎重的继承与发展了。

  入席之后,诸葛瑾看到眼前端上来的菜肴,不过是汽锅鸡、炙牛羊肉、酒炙黄河鲤鱼。汽锅鸡里加了火腿、冬笋,炙烤鲤鱼则是配上焙面。

  寥寥几种荤菜,除了黄河鲤鱼以外,其他都是家养的,没有野味。

  这个场景,也是让诸葛瑾大为感动,意识到李素调任司隶校尉之后,生活是多么清苦——

  虽然在普通人看来,这生活条件已经很不错了。但要纵向对比,跟李素在成都、长安和武昌时的日子比比,就知道来百废待兴的雒阳生活是何等的发配受苦。

  河南尹本地猪用的明显不是李素要求的洁净饲料,而且没有骟过,骚味依然浓烈。所以李素不吃本地新鲜猪肉,今天席面上仅有的猪肉配料也只有火腿。

  那还是滇州朱提郡出产的,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云南宣威火腿”。

  李素当年在益州时,要求自家封地上那些负责上贡畜肉的农户,凡是给侯府的猪,都不许用传统污秽的饲料养。

  当然李素也不是浪费虐民之辈,不至于跟东晋那些攀比豪奢之徒那样要求给猪喂奶。只要是吃糟糠、猪草、坚果养大的猪,李素都可以接受。而且坚果饲料也尽量选人类不爱吃的果子品种。

  正因为李素的实用主义态度,也没有明显提升养猪成本。所以这个原本用于私人享乐的方子才能流传出去,被当地山区百姓学习模仿,后来流传到朱提郡才发展出“宣威火腿”。

  比如口感粗劣滞涩、灾荒年才有人磨成橡子面吃的橡实,就属于“人类不爱吃,但猪爱吃”的坚果,成本其实比麸糠还便宜。

  百姓荒年宁可吃粗麦麸也不爱吃橡子面,那东西吃多了容易便秘。

  但橡实在南方山区很多,用橡实养出来的猪肉有浓郁的坚果香。西方的伊比利亚火腿就经常宣扬“这些猪都是吃橡子长大的”,李素让民间把人类最不爱吃的坚果捡回来喂猪,也算是废物利用两全其美。

  所以这一世,滇州益州的火腿,倒是兼有了原本“云南宣威火腿”和西方“伊比利亚火腿”的双重优势了,又鲜亮又香醇有坚果香。

  不过到了北方,这套养猪饲料配方倒是无法推广,连小规模都推不起。

  主要是没有益州南部和滇州的十万大山,也没那么丰富的野山坚果。更没有足够的山地民族劳动力、闲着没事捡山果。

  李素未来的猪肉自由,还得长期依靠南方的长途贸易进贡。

  席面上大部分的菜色,诸葛瑾都不陌生,只有一道酒炙黄河鲤鱼焙面他没见过,所以落座之后、一边叙谈饮食,诸葛瑾都优先品尝这道鱼。

  略微吃了两口,他就意识到这菜去腥做得非常好,而且把鲤鱼肉质松散的问题也处理得不错。

  “司空府上的厨子,真是什么材料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区区一道鲤鱼,都能毫无腥味还肉质紧实,简直匪夷所思。”

  李素闻言,也是得意大笑:“子瑜这是来得巧了,你若是跟阿亮一样,早一个月来,吃到的就不是这烧法的黄河鲤鱼了。”

  诸葛亮在旁边也是赔笑:“李师府上的厨子,简直半月就能优化调整烧法,琢磨出新的味儿来。”

  原来,时隔一个月,诸葛瑾这次吃到的,已经不是李素刚来时的“黄河鲤鱼焙面”了。李素这人从来不考虑“法古/复古”的问题,尤其在吃的问题上,也不会迷信传统菜比新菜好吃。

  在李素眼里,哪怕是后世京城那些“宫廷仿膳”,如果没有与时俱进博采众长,那也未必比得上当代饮食。

  否则科技进步的力量难道对“让人类吃得更好”毫无帮助么?现代科学为了抓住人的味蕾,都发展到分子料理的级别了,要比好吃,现代技术当然是有优势的。

  传统名菜之所以名,只是因为它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只能做到这一步,在当时算很不错了。

  李素前世对河南菜也不是很了解,这一世刚来雒阳的时候,只能先循序渐进让府上厨子学“黄河鲤鱼焙面”,但吃了没多久就寻思进一步升级了。

  他想到后世那么多“香辣烤鱼”、“诸葛烤鱼”的川菜馆,对于肉质松散的鱼,都是先刷脆皮油料炙烤、后放到铁板盘子上加其他配料煨,如此处理出来的鱼,比传统鲤鱼焙面的“先把鱼油炸定型”更加紧实一点。

  李素当然是本着实用主义,博采众长,让厨子把油炸与炙烤结合,把糖醋熘改良成铁板煨,各种尝试,最后成了现在这个鲤鱼焙面和诸葛烤鱼结合的新品种,只是香辛料不如后世多。

  当然,原本历史上的“诸葛烤鱼”其实跟诸葛亮毫无关系,都是后人牵强附会出来的。但这一世李素搞的烤鱼,倒是歪打正着真的跟诸葛亮有关系了。

  毕竟这个月诸葛亮每天也来他这儿一起蹭饭,大家吃得不满意就一起切磋提意见,算是共同针砭时弊改良的结果。

  诸葛瑾很快就吃得怀疑人生,姜还是老的辣,什么材料到司空府的厨子手上都化腐朽为神奇。

  ……

  饮宴酣畅之处,李素和诸葛瑾才开始聊起此番移民和建设新都的正事儿。

  李素有很多考核指标要向诸葛瑾了解,诸葛瑾也有很多骤然见闻的不解之处要请教。

  李素吃饱之后,停杯投箸,随口问起:“子瑜,这次组织益州移民,一共来了多少人?多久可以到位?人员构成有好好组织琢磨过么?”

  诸葛瑾也刚好放下银箸,差不多吃饱了。他意识到李素这是体恤下情,怕他吃不饱——

  酒宴上,如果存在明显的上下级关系,领导都放下筷子问话了,下属哪怕还没吃饱,也是不好意思继续吃的,那一顿酒宴基本上就算结束了。

  上下级吃饭和请客户吃饭是完全两种模式,李素这是为下面人着想,才一开始只管吃喝什么都不问,看诸葛瑾都不怎么吃了他才问。

  诸葛瑾成竹在胸地回答:“之前每年益州对外移民,都是按您的要求控制在二十万人以内、五万户以内的规模。

  这两个指标哪一个先到线了,就停止扩大,这也是为了让百姓有个稳定的预期,不至于因为担心移民而影响生产。

  今年也是按您的指示,考虑到雒阳比西北毕竟富庶、发展前景好,百姓也更愿意来,所以稍稍扩大了规模。户数仍然卡在五万户左右,移了五万九千户,再加上您在郫县封地的封户,以郫侯的名义要求迁一部分,拉了九千户。

  所以一共是六万八千户,二十八万七千余人。这次跟我来的是第一批,四万多人,总共分五批,两个月内都会抵达。”

  往雒阳移民不能一次性来太多人,主要还是船只运力负担。毕竟民间日常运输和商人贸易、朝廷军需调集这些也不能停,不能挤占运力。

  诸葛瑾分成四五批,对运力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有点类似于二战时巴巴罗萨计划前,德军往前往东线的铁路网里,加塞了10几万列车次、150万节火车皮,来调运部队和武器、军需。结果德国的民用列车时刻表依然是零晚点,正常民用运输列车不需要裁撤影响。

  这个因素后来也导致史泰林同志明明看到了佐尔格等情报渠道拿到的“德国人要进攻了”的情报,却始终不敢相信,认为德军根本就没有做好往东线集结的准备(当然棉花棉布价格没有明显上涨、短缺,也是一个导致误判的重要因素,显示德军没有准备冬装)

  诸葛瑾做不到那么严密的现代化调度效率,但其日常民政调度效率,也可见一斑了,这也是跟着李素做了多年郡丞、太守、布政使练出来的。

  论跟着李素鞍前马后的年限,诸葛瑾一点都不比他弟弟年份短。在世界上其他文官数学统筹能力普遍低下的时代,诸葛兄弟的这些履历,本身就是开了一个不小的挂,只要肯用心学习,都能成为统筹大师。

  而之所以让移民里夹杂了九千户“郫县及周边封地百姓”,也是为了把对成都平原本地的民生波动影响降低到最小,免得百姓产生“未来每年移民都会越来越多”的心理预期。

  政府行政的一贯稳定性很重要,不能让百姓觉得朝令夕改。


  (https://www.misongxs.com/xs/11712/669057072.html)


1秒记住米松小说网:www.misong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isongxs.com